一装甲团团长木子李率部顺利抵达南京,向你报道!”
“报告司令,第四师第二装甲团团长林效范抵达南京,向你报道!”
“稍息!”范哈儿笑着回礼。
还不忘对那个第二装甲团的年青团长林效范打了个招呼:“你父亲还好么?”
“报告司令,家父安好,他托下官向你问好。”这个年青的军官,正是范哈儿手下的袍哥老将林思存,那位虽然担任了范哈儿最嫡系的第四师师长,但因为要坐镇重庆,所以并没有参与华东战场的任何重大战事。
伴随着年青的军官的报告声,那边几艘大型运货船,已经打开了部分防雨帆布,将船上转载的军火设备,基本展露在码头的众人面前。
帆布之下,只见一片黑亮黑亮的钢铁色泽,那拖拉机地盘,那方馒头式炮塔,还有高高翘起的炮管,很是给初见者一种震撼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的装甲部队?坦克?”
即将作为这支部队直属指挥官的雷太鹏,惊讶的问了出来。
这位雷中将,其实也不是没见过坦克,四川的那个拖拉机机厂拿出的老式坦克,他见过好多型号。在南京战场上,更是也见过日军的战车部队,以及蒋委员长的战车部队。尤其是还在四川的时候,更是亲自参与过一些坦克的用途设计,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才了解了最新的装甲作战。
但见到这些直属自己,将由自己指挥作战的战车部队,这位集团军代理军长,还是狠狠的被震惊了一番。
“这炮口径可够大的!”
“报告雷司令,我们的标准38式坦克,全重30吨,乘员5人,主武器为1门76毫米主炮,副武器为1挺762机枪,使用拖拉机地盘,车宽29米、车高2米,扭杆悬挂装置,福特公司gac水冷气油发动机、功率400千瓦、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50公里、最大行程360公里,通过障碍高07米、越壕宽25米、爬坡25度、装甲厚18至50毫米。”一边的第一装甲团团长木子李大声的向雷太鹏报告。
“怎么样,这可是我们目前能作战出的,最先进也是最高效的真正坦克了。它们可不是日军那些铁皮坦克,使用比使用装甲汽车,要强悍的多。”范哈儿也笑着问一边正在根据木子李汇报,琢磨这坦克使用性能的雷太鹏。
“确实厉害,确实厉害,我估计这可能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了吧?”雷太鹏一脸的震撼。
“差不多吧!”范哈儿苦笑了一声。
这标准38式坦克,是范哈儿根据一年后苏联设计的t34坦克简化而来,性能数据上,仅仅是对比t34略逊一筹而已。而这型号坦克的大部分有点,还是保存了下来。
苏联的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t34的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是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以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苏德战场上,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但包括t34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3、4、5、6)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3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
范哈儿对西南集团的无线电技术,从几年前就开始猛抓,而且成果也不错,仅仅是给坦克配备无线电台,还是能做到的,所以这个山寨的t34,虽然部分作战性能上,不如原版,但这致命缺陷的无线电联络上,却是远超苏联的原版。
从这方面来说,标准38式坦克,就算称为此时最先进坦克的第一名算不上,却起码也是最先进之一。
“老实说,如果不是你在回答我提问时,提出了步坦协同的作战概念,我可能都不会把这支王牌的战车部队,交给你来使用。现在让你带他们去徐州参战,我不求你用它们创造什么样的成绩,只要给我鉴定一下这一百余辆坦克的实战性能,就可以了!想来仅凭日军两个战车中队,我给你一个装甲团,肯定足够能够取胜了!”范哈儿明确的对雷太鹏提出了他的作战目标。
“只给我一个装甲团,不是两个都给么?”雷太鹏大惊。
“当然不是都给你。”范哈儿立刻摇头。“本来让拖拉机厂那边给我制造个三百辆新型坦克,谁知道他们在早就确定设计图纸的情况下,还是只给我弄出了这么一百三十多辆,你没看船上还有一些装甲汽车么,他们就是被用来配合坦克,作为装甲团的运送机械化步兵用的。”
“噢,那就算了。”不知道新型坦克实战威力的雷太鹏,在确认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情况,很干脆的放弃了谋求另外一个装甲团,而是立刻和两个年青的装甲团团长,商量起具体的战车作战指挥和作战性能来。
新型坦克的制造困难程度,超乎范哈儿的想象。即便他早早就调配好了新型坦克的流水装配线,制造了大量的通用拖拉机地盘,也准备了大量的铸型炮塔,但实际一开始总装,就马上发现了问题。
这里面制约的,并不是关键的发动机,也不是钢铁,而是范哈儿之前一支没有想到的变速器。
变速器的紧密程度,成都拖拉机厂此前一直选择从芝加哥进口部分关键零配件,然后自产一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配件,完成拖拉机变速箱的装配。但这一次,新型坦克的变速箱装置,却是由成都拖拉机厂全新设计的,虽然性能上保证能用,实际可用的零配件,却是在大规模制造的时候,成为制约产量的极大因素。
那些精密的零配件,以此时四川的进口车床,也已经能够生产一部分,但受制于美国高级技师和中国技师的数量限制,这两个月的产量却只能满足一百多辆坦克的装配,再多就只能让其他部分等待这战车最后的变速箱了。
范哈儿之所以选择仿造苏联的t34,而不是德国更先进的坦克,主要是因为苏联这种坦克的制造和操作简单,很容易大规模量产,也很容易普通一个士兵掌握。
历史上的t34坦克作为苏联在二战中的主战坦克,在数据上的性能与在实战中的性能优越起了一定作用。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坦克操作简单,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的农民可以在几天内学习怎样驾驶t34。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城市内的工厂里的工人正在努力的制造t34坦克,每当纳粹的军队开来时,坦克修理厂的工人就驾驶t34坦克与纳粹军队作战。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的决战,双方出动超过5000辆的坦克,苏联的损失就占5000辆的一半以上,非专业驾驶员比重之大。如此简单的坦克,快速的生产与可以快速的培训出坦克手,使这种坦克受各国的喜爱,特别是那些生产力低下的国家。
第二百五十九节 装甲部队抵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