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到处都是坦克?需要支援,我们遇到了坦克了!苏联人没有把坦克当成一件武器,没有把坦克当成一个只是进攻的装甲火炮,而是把坦克当做一个士兵组。
范哈儿最喜欢的战斗组合,就是美国人的飞机加军舰,德国人的步枪和大炮,苏联人的坦克加喀秋莎。如果这些齐备了,那他感觉至少应用上,肯定要舒适不少。
前两者,范哈儿早就做到了,后者的喀秋莎,范哈儿不仅发展出了类似的设备,还有了更佳的改进。现在缺的,就是苏式的坦克了。
苏联人的坦克战,很有自己的战术风格,这种战术不是德国式的,也不是美国式的。他比德国人更强调坦克的核心骨干作用,而与德国人不同的是,苏联人永远坚信对付敌人的坦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坦克。因此和英美德国家致力于发展反坦克武器不同,苏联人几乎没成规模地列装什么连以下的反坦克武器。什么铁拳、巴祖卡、88炮之类的在苏联军队几乎看不到,炮兵作用是为了给坦克开路,步兵的作用就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坦克,而敌人的坦克交给自己人的坦克来解决。防御的时候苏联人是大炮、坦克加波波沙,反攻的时候苏联人也还是大炮、坦克加波波沙,可以说,他们就是靠着坦克和喀秋莎,赢得了二战中的胜利。
现在范哈儿有机会,把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都集中在了手中,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范哈儿在看了那一个个像下蛋一样快速浇铸的炮塔,以及旁边早就配套准备好的大量拖拉机底盘后,终于满意的笑了。
“就是它们了,我希望在徐州会战开始的时候,你们至少能提供三百辆这种坦克给我的前线部队使用。”
这种坦克,没什么大的特点,就是生产结构简单。
范哈儿询问过设计师后,对方甚至拍着胸部保证,如果继续坦克的话,可以把这几年生产的重型拖拉机的上层拆了,花个几小时时间,就能把坦克的上层炮塔和火炮安装好,直接开着上战场了。
实际上在年初确定型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验性的组装了好几辆,至于各种大型的配件,更是早开始标准化生产。实际上现在浇铸的炮塔,就不下几百个了,几个月内生产三百辆是有困难,标准生产最多弄个一百多辆,但如果将原来的拖拉机地盘进行改装的话,那生产三百辆,就肯定还是没问题的。
在视察了坦克工厂后,范哈儿最大的体会,还是自己早早确定了重工业发展的目标,确实是对的。
要不然自己就算现在手上有了这样的坦克设计,估计也生产不出来。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重工业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之一。其实在全面抗战爆发前,针对国家钢铁基础薄弱的情况,为了应付日益迫近的战争形势,国民政府也曾由资源委员会拟订了一个重工业三年发展计划,并于1936年7月开始实施。
该计划中重工业地点尚置于平汉路以西的中部地区,其中包括:在湖南湘潭和安徽马鞍山分别建立一个钢厂,计划每年出30万吨优质钢材,以供给中国一半的需要。同时还计划开发湖南湘乡及茶陵之铁,争取达到年产30万吨铁的规模。该计划预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并于1936年聘请了德、英专家协助建设。但是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战事进展迅速,湖南、安徽很快面临日军威胁,虽然湘潭炼钢厂的德方设计已经告一段落,平土建造厂房、码头等工作已经就绪,因为地点关系,不得不停顿、拆迁。国民政府准备东部和中部的大部分重工业发展计划,另作调整,重点更向范哈儿的西南地区迁移。
趁着东部工业内迁的机会,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虽然不能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但规模上的变化,却还是很明显的。
战前除西南三省一区外,中国其他的工业分布大都位于东南沿海一带,但是七七事变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工业布局。1938年,国民政府拟订的《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中,确定四川、云南、贵州、湘西为新的工业基地,同时制订了以“军需工业为中心”的战时工业发展方针。随着大批沿海工厂的内迁和新工厂的兴建,与军需工业最为直接的钢铁工业,正在以更大的规模在西南地区迅速发展。其中正在开发的攀枝花铁矿,正是借助了东部工业内迁的机会,大量专家和熟练工人的增加,才使它能这么迅速的大规模进行钢铁生产,远超范哈儿早前预期。要不然,就仅仅是钢铁工人一项,攀枝花铁矿就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凑足足够的人手。
如今全国钢铁厂众多,但规模较大的钢铁厂都集中在四川一带。当时规模较大的钢铁厂有綦江铁厂、攀枝花铁厂(在建)、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大渡口钢铁厂及大建分厂、资渝钢铁厂、威远铁厂、电化冶炼厂、资蜀钢铁厂、云南钢铁厂、兵工署第24厂、兵工署第28厂、中国兴业公司、渝鑫钢铁厂、中国制钢公司、中国电力钢铁厂,这15家厂除云南钢铁厂、中国电力制钢厂位于云南外,其他各厂都在四川,其中有9家在重庆。重庆成为战时西部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在冶铁厂中,四川的数量最多,约占后方全部铁厂的半数以上,其次是江西、云南,然后是甘肃、湖南。
如果说,国际上是由钢铁产量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话,那么现在四川占据的钢铁产量,已经完全能够让他成为全国最具实力的省份了。
生产的钢铁规模,也已经是战前的15倍有余,虽然大片国土沦丧,但是中国的钢铁产业,却并没有弱化,产量反而因为政府的鼓动而节节攀升。除了四川这样正在发展基建的地区,其他部分地区甚至因为消耗有限,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
另外现在主要由四川和甘肃等地进行的石油生产,产量也是大幅的增加。
但是这方面的需求,却是绝对的供小于求,中国的贫油国帽子,就是在后世都没有摘掉,现在仅仅依靠甘肃和四川的几个小油田,能面前满足四川一省的石油需求就差不多了,何况还有其他省份的要求。
对于这一点,范哈儿只能通过进口来补充,而补充的重点,自然是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的石油资源,并不缺乏,满足现在中国的需求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这个地区,却是会在太平洋战役开始后不久,就被日军第一时间占领。到时候很可能,范哈儿的石油来路就会被日军断了。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即便老范心中不愿意去求靠英美荷兰等国,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自己单方面出资,帮助当地训练了不少的民兵,甚至还在贿赂了油田产区附近部分官员后,想方设法,侦察了那儿大量的地图,并且派了一些老兵,提前去熟悉地理和风土,以便将来开战后,能够有可能对苏门答腊进行干涉。
不过范哈儿同样明白,日本对苏门答腊的油田,绝对是志在必得的,所以守住的可能性实在不大,他现在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可能大量的进口,进行提前的储备。
虽然储备上足够用几年的石油,不可能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完成,但范哈儿还是决定尽量的坐一下,再不济,自己将甘肃玉门和四川当地的油田,都尽量一次性开发出来,先满足战时需求再说。
至于新疆这些地方有石油,自己知道是知道,但以现在自己的技术水准,就算是开发出来了,也运不过来,所以只能开发到铁路能勾到的地方。
而甘肃,正是和四川关系极为密切的省份。
第二百五十二节 坦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