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作战的计划,并根据最终目的,负责陆海军间的协同配合。第三条大本营的编制及勤务另行规定。”
日本大本营正式成立,同日发布全国动员令,大本营设在皇宫内。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的组成为:大本营陆军参谋(大本营陆军参谋部、大本营陆军副官部),大本营陆军各机关(隶属于参谋总长,包括兵站总监部[下辖运输通信长官部、野战兵器长官部、野战航空兵器长官部、野战经理长官部、野战卫少长官部]、大本营陆军报道部、大本营附属陆军谍报机关、大本营陆军管理部),以及陆军中参加大本营的陆军大臣,包括处理有关军政事务的必要的随从人员)。大本营海军部也同陆军部一样,由大本营海军参谋、大本营海军各机关(明确指示隶属军令部总长,包括大本营海军通信部、大本营海军报道部大本营海军战备考察部、大本营附属海军谍报机关)、海军大臣组成。此外规定,侍从武官随从天皇参加大本营。
大本营会议由陆海军两统帅部长、陆海军两位大臣、两统帅部次长、两统帅部第一部长组成,另外在讨论与军政有关的议案时,陆海军省两位次官参加,根据议案情况,在参谋部或军令部召开,或者在召开御前会议以及特别必要时,在皇宫内进行。
后来决定设“大本营参谋会议”,由两统帅部次长以下人员,主要是负责作战的部、科长组成,根据议案情况陆海军省次官、必要的陆海军参谋、大臣随员参加会议。
随着中国南京、太原等地战事的僵持,新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于1938年4月24日上午,在日本皇宫内召开。由于首相未参加大本营,因而为协调国务和统帅,身兼这两方面职务的陆海军大臣将肩负起重要任务。但是,近卫内阁希望组成一个协议会,以进一步密切政府和大本营的联系。为此,同大本营达成了协议,在特别重要的情况下,奏请召开御前会议,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陆海军大臣出席;以及奉御命,总理大臣列席,根据情况,有时内阁大臣也出席。
这一次出席会议的就有日本闲院宫参谋总长、杉山陆军大臣、多田骏参谋副总长、下村定第一部长、伏见宫军令部总长、米内海军大臣、鸠田繁太郎军令部副总长、近藤信竹第一部长,以及近卫内阁的总理和部分阁臣。
这次会议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作出重要的决策,也是由于不久将要对军令部首脑进行部分人事变动,因此需在变动前对现在的作战计划作一说明。首先,两位总长分别陈述了陆海军的作战方针,两位第一部长作了具体说明,下村第一部长介绍了最近将要决定的陆军《作战指导大纲》的要点。其内容包括对山东及南京方向实施积极的作战以及对华南航空基地的占领已在进行准备等,体现出比以往更加积极的意图。
随后海陆军两位副总长分别介绍了作战现况,多田副总长很重视对苏关系,他在介绍完中国陆战的情况后补充说:
“陆军必须时常考虑对付苏联的问题,因而在同中国的战争中使用兵力要有限度。”
而鸠田副总长却强调对美关系,他认为:
“应针对美英努力提南战术技术水平,以防万一。”
这其实是日本陆海军战略的基本思想。
这种会议,本来不特意规定名称,但当初就通称为“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随着会议次数的增加,大本营和政府都开始重视起来。联席会议在法制上没有任何权威,严格地说,会议作出的决定也只不过是单纯的协议。必要的事项还要由内阁会议决定,政府和大本营都充分予以尊重,并努力付诸实现。因而联络会议也可以说是日本的战争指导机构。另外,昭和时代的元老只有年迈的西园寺公望,再也没有人能起到明治、大正时代元老的作用了。优柔寡断的日本大本营统帅部,虽想将美苏列为第一目标,坚持尽量不扩大侵华事态的方针,但受现地军队下层作战形势的左右,战线逐步扩大。
1936年,日本军令部提议当前应对《帝国国防方针》等进行第三次修改,不要再讨论国防国策问题。主要假想敌国还是未能确定为一国,而是确定为苏、美两国。
但是以苏、美的顺序,还是美、苏的顾序,仍是日本陆海军争执的一个大问题。最后商定,以美国、俄国的记述顺序,并不表示国防目标的重要与次要,问题才得到解决。最后形成了—个调和陆军的主张和海军的要求的折衷方案,修正案中规定“鉴于帝国国防之本义,帝国之国防以同我发生冲突可能性最大,且有强大国力,特别是有强大军备的美国、俄国为目标,同时应防备中国和英国。”还规定:“未来战争可能是长期战争,为此,必须有适应这一情况的决心和准备。”
主要假想敌国已按上述原则确定下来,因而日本陆海军在国防上就需保持能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佯地区的兵力。关于这一兵力问题,陆海军各自拟定方案末发生争论。陆军确定,战争初期所需兵力大体以50个师为基干,特别需要立即完成的主要事项是航空兵力战时要保持约140个中队,平时驻满洲兵力至少要以6个高满员率师为基干,平常维持20个常备师。海军决定保持12艘主力舰、10艘航空母舰、28艘巡洋舰、6个水雷舰艇支队和7个潜艇支队为基干的海外作战部队,此外尤其想发展65个队的常务基地航空兵力。
日本由此判断,在今后约10年的时间里,估计将能保持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七到十分之八的兵力。在用兵纲领中,是按美国、俄国,还是按俄国、美国的顺序记述,是一个不影响实质的形式上的问题,陆海军为此争论不休。结果决定,国防方针按“美、俄”,用兵纲领按“俄、美”的顺序记述,双方才达成了妥协。当时日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裁仁亲王,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因而有关《帝国国防方针》等三个问题的具体业务处理由参谋副总长西尾寿造和军令部副总长鸠田繁太郎负责。
日军占领了平津、上海、苏州、嘉兴、滁县、济南以后,又在南京和太原投入大量日军打阵地战。由于剩余兵力不足,日军大本营曾一度主张暂不扩大作战地区,集中力量“扫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巩固已占领的地区,以便尔后更进一步扩大战争。
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侵华日本派遣军和陆军部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必须双管齐下,一面积极“扫荡讨伐”占领区内的抗日游击队,建立伪政权一面继续向占领区的前方进攻,消灭集中在徐州、武汉、广州等地的中国军队主力,扶植全国性的傀儡政权,以便尽快征服中国,结束侵华战争。最多一年时间,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
这样的提议,自然形成了极大的争论。
不过日军大本营因为前期对华战争的估算屡次失误,反而是前线“冒进”的指挥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派遣军方面和陆军部方面的意见,不管是在高层还是在底层,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即便某几位狂妄指挥官,先是“三周灭亡中国”,随后是“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宣言屡次破产,现在又提出“一年内灭亡中国”,但还是让他们获得的了一定的支持。
连战连胜,还是把全部日本人骨子里的疯狂和赌徒心态,给全部激发了出来。
第二百三十五节 紧迫的一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