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很可能会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部队。而且英国人的舰队,在欧洲有事的情况下,肯定会优先调遣到欧洲去保卫本土,根本不可能在常驻东南亚,所以范哈儿这一支舰队真的成立的话,今后绝对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不管怎么样,帮他成立一支舰队,对于我们来说,也有好处不是么?”赫尔笑着反问罗斯福。
“这个当然。我不知道那位范将军,为什么这么诚心的愿意向我们靠拢,一边对德国示好,一边却暗中更进一步倒向我们,我实在搞不懂他想要的真正盟友,会是谁?”罗斯福捏捏自己的眉头,有点困惑。
赫尔却是没有想这么多,直接说道:
“不管他到底想和谁做盟友,只要现在这种合作对我们有利就行。至于他的真正目的,我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军阀,也许还没想过要像一个真正的国家领袖一样,选择谁作为稳定的伙伴,可能他现在只是在投机罢了。”
听到自己国务卿的这番话,罗斯福慢慢摇头。
“如果不能搞清楚他的真实目的,我们凭什么让他帮我们建立一支分舰队。即便英日两国的存在,让我们在太平洋不能随意扩军,但难道我们一定需要依靠一个中国军阀么?”
顿了顿,看到对面的国务卿面上很不好看,这位轮椅总统才对他宽慰的笑了笑:
“不过我还是决定批准这个协议,并不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他帮忙,而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将军的发展前景绝对不错,现在投资成立这支舰队,以后他也许真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惊喜也说不定呢。”
罗斯福的最后一句话出口,赫尔脸上顿时满是轻松。
“那就好,那就好,我还以为你准备否决我们的这个合作呢,我可是很看好这个合作的前景。”
他还故意抹了一把额头根本不存在的虚汗,以示紧张。
“哈哈哈……”轮椅总统放声大笑。“你哪里需要这么在意,只要不是和那个范将军结盟,只要他能给我们带来就业和经济利益,就什么问题都没有!”
随后这两位代表了美国最高权力层的总统和国务卿,抛开这个舰队协议,就范哈儿和东南亚局势,进行了意见交换。
这个时候的东南亚,局势还算稳定,除了不受控制的泰国,其他国家基本没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什么麻烦。但对于美国或者这位罗斯福总统来说,在东南亚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仍旧是当下美国必须只能选择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早已成为世界头号政治经济强国的美国却推行了一套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在分析该政策的成因时,我们固然不能离开美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但不能否认,当时这一政策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新政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在政治层面上也成为直接导致战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斯福新政并非标志著世界经济由以邻为壑向国际合作的转变,恰恰相反,它表现出了危机情况下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做法。新政所做的一切只是致力於挽救和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惜以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
新政的经济民族主义做法,对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新政外交”的出现。
新政期间,美国外交的主要对象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拉丁美洲和远东地区。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丨府以3个中立法为基本框架,推行所谓中立政策;对社会主义苏联,则采取较为积极的接触政策,主动建立两国外交关系;在拉丁美洲,放弃干涉主义,推行“睦邻政策”,努力改善与各国的关系;在远东地区,以“史汀生主义”回复日本的侵略行为,并承认了菲律宾的独立。
众所周知,当时美国在外交上采取的是孤立主义政策。所谓孤立主义,指的是“从国际社会的政治纠葛中抽身事外的一种原则。”
不可否认,美国具有政治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但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的孤立主义指的是国家在地理上,意识上和文化上的隔离,可称之为“经典孤立主义”。新政期间的美国外交,并非同国际社会断绝一切交往,而是以新政的反危机要求为基本出发点,在不卷入国际纷争的前提下,对外采取或亲或疏的政策。这种外交政策,一方面仍然具有孤立主义的传统特点,另一方面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经典孤立主义”显然有很大的区别,可称之为“新政外交”。“新政外交”本身具有脱离国际事务的特点,这正是新政目标的客观要求。在貌似矛盾的“新政外交”的实施过程中,贯穿著一条外交服务于新政、国外服务於国内的暗线。对於其他国家来说这无可厚非,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其政策的影响面会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新政外交”在推行过程中,并没有顾及到会对国际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除了对国内事务的专注缩小了美国政丨府的外交选择空间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新政为达到复兴国内经济的目标,必须在国际社会上寻求手段。这样看来,貌似矛盾的“新政外交”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美国政丨府推行孤立主义的中立政策,但这种中立政策并非不偏不倚,因为它只是实行了军火禁运,并没有实施道义禁运,尽管在义大利入侵衣索比亚期间,罗斯福曾呼吁过道义禁运,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相反,在中立法实施期间,美国并没有停止与交战国进行包括战争物资在内的贸易活动。美国之所以不在中立政策上加道义禁运这一条,主要原因在於:第一,美国意识到了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所以在最大程度上不与欧洲各国发生政治上的关系,以免引火焚身;第二,美国也看到了与交战国进行武器之外的商品贸易确实有利可图,可以刺激出口,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1937年,美国100家最大公司中有20家卷入了同纳粹德国的重要协定,其中有一些是同德国军事机器的支柱法本化学工业公司有关。美国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主要发生在放弃金本位之后,廉价美元使得国内生产成本具有优势;加上欧洲政局的波诡云谲使欧洲国家,尤其是法西斯国家对战争物资的需求增大,客观上为美国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在推行政治上的中立政策的同时,获取了贸易上的巨额利润。所以,美国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同时,在经济贸易上却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法西斯国家保持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政外交”本质表现无遗。
在世界其他地区,“新政外交”也以同样的方式推行著。早在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赴美之前,美国企业界许多巨头们就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承认苏联会使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达成正常的贸易关系,美国的产品便可以找到另一方广阔的市场。这种考虑相当普遍,就连对布尔什维克怀有强烈憎恨的斯克裏普斯——霍华德报系的头目罗伊霍华德也认为,“布尔什维克对美国的威胁就如同在格陵兰中暑或在撒哈提沙漠生冻疮一样。”在面临国内复兴这一重要课题时,美国各界人士,从政丨府官员到企业大亨都意识到苏联市场对美国的重大潜在利益,意识形态的对立已经显得不那麼重要了。承认菲律宾独立,也带有同样的利益考虑。因为在那之后,美国於1934年通过的台丁——迈克达菲法就可以应用到菲律宾的制糖业商人身上,高额关税将使菲律宾的制糖业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易进入美国本土,从而相应地提高美国在世界制糖业中的份额。美国对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是直接与“互惠贸易协定”挂?的,换言之,“互惠贸易协定”就是美国在经济上推行的“睦邻政策”,到1936年,该协定成员中已经包括了6个国家。在实施“睦邻政策”期间,美国对美洲地区的出口(除去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和巴西)从1934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1939年的397亿美元,差不多翻了一番。不能否认,美国的外交活动在客观上对这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但这并不是美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否有利於国内经济复兴才是决定美国外交政策走向的关键所在
第一百七十四节 我要一支舰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