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项目负责人林同骅教授和飞机制造厂厂长一起,亲自在一片宽阔的厂房前,迎接了这个自己的大老板。
“林教授,最近研究如何?上次说的尾翼固定问题解决了么?我们的运输机研究的怎么样了?”
才一下汽车,范哈儿就紧紧握住项目负责人的手,关切的询问研究状况。
一连窜问题过去,那位教授不仅没有任何恼怒,反而对范哈儿的关切显得十分开心。
“哈哈哈,老板放心,这次我们已经突破了关键难点,除了发动机还是老难题,只能利用美国进口普瑞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两台9缸冷气式发动机外,其他各方面都不成问题,完全可以在这几天首飞,实现我们第一架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运输机。”林同骅教授信心十足的向范哈儿保证。
“好,好!”范哈儿听到这个好消息,也是有几分激动,赶紧追问:“那能不能带去去看看,我们的第一架运输机?飞机在哪儿?”
他这次过来,就是因为知道研究小组自己设计的运输机,已经具备了试飞的条件,才趁机过来看看的。之前仿制成功寇蒂斯战斗机,他都特意来看过,但相对那些照着老部件比划仿制的老式飞机,他当然对现在这个完全自主设计的运输机,更感兴趣了。
林教授对于范哈儿的要求,当然不会拒绝。
他们本来就已经早早做好了准备,特意让范哈儿过来看得,所以现在一听到要求,马上和身边人一起,陪同着范哈儿等高官来到了厂房附近的一个飞机库中。
飞机已经组装完整,早早停在了飞机库中,随时可以进行首飞了。
“老板,看吧,这就是我们设计制造的中运一号!”林教授大声的向范哈儿宣布。
不用林教授特意大声,早在范哈儿第一眼看到那机库中庞大飞机,他就已经被深深震撼了。
研究小组设计的运输机,设计指标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架自行研制的运输机“中运1号”一样:全重4536千克,可载运乘客8人及驾驶员2人,平飞最大时速349千米,续航时间5小时45分。机身分前、中、后三段,可拆卸。下单翼分为左右翼和中翼3部分。中翼两边装发动机,各有铬钼钢管焊接的发动机架,并用橡皮垫减震,起落架能向后回收。有两个汽油箱装在中翼里,各容汽油307公升,还有两个油箱,各容173公升,分装在左右翼里。机身和机翼均为木结构,外蒙3层板,再包布蒙皮。尾翼也是木质的,只有副翼和襟翼是铝合金制的。
如果将来战时有需要,也完全可以改为轰炸机。当然,范哈儿有全金属的b10作为选择,这个并不专业,又是木结构的运输机,当然不可能改装轰炸机。
但就是就木制运输机,在油漆的作用下,散发着黑色光泽,看起来极为彪悍。
这就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输机么!范哈儿心中感叹,看起来绝对比自己预想的要大很多,想不到以中国现在的设计制造技术,就已经能制造除了这样的大飞机了。
实际历史上,也正是这个林同骅教授带领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数十名青年,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于1944年成功研制出了“中运1号”木质双发中型运输机。同年10月,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由飞行员李兴唐试飞。11月18日,飞机首航从重庆飞至成都太平寺机场,由当时航空研究院试飞组人员协同,按试飞规范,逐条试飞并取得圆满的结果。飞机被正式定名为c0101运输机,后被称为“中运1号”。
事实上中国的早期的航空工业与其他的国家相比起步并不晚,最早有1909年制造第一架飞机的冯如,后有谭根、饶国璋、张富天、袁葆光、田培业、潘鼎新、朱家仁等诸位先驱的不断努力奋斗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向国外飞机和各种零部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空军和地勤。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十几家的飞机制造维修工厂,除修理各型空军使用之作战飞机外,也自制及仿制各型飞机的零部件,同時也进一步的仿制及改进飞机。
较为知名的有:由福州到上海的海军制造飞机工程处,由广州、韶关、贵阳、昆明到宜兰的第一飞机制造厂,由南昌到南川又回南昌的第二飞机制造厂,由成都到台中的第三飞机制造厂,桂林的第四飞机制造厂,由杭州到垒允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大定、广州到台中清水的发动机制造厂,由杭州、长沙、乐山、回杭州到台中清水的降落伞制造厂,由成都到南昌再到台中的航空研究院,由于战争的原因他们大都经过屡次的迁移。
但是当时中国各项与航空相关配套的基础工业不是还未形成就是实在是过于薄弱,以致于影响到了航空工业本身的发展。再加上当时中国先有军阀割据,后有日本侵华,在长期战乱中,航空工业也就始终未能得到稳定的生存环境,发展自然也就更显得事倍功半,进展缓慢了。
当时各地中发展最好的还要数广东飞机制造厂,这和广东地方政府不迷信外国飞机,也敢于使用本国飞机有着很大的关系。从1928年起,广东飞机制造厂开始研制飞机,并将所有的飞机都定名为“羊城号”。据统计,广东飞机制造厂在1936年前共研制生产了“羊城”系列的教练机、驱逐机、轰炸机达60多架,成为中国当时在飞机研制方面成就最大的航空工厂。
1934年,广东飞机制造厂改为韶关飞机制造厂,与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合作生产飞机。当时,该厂的主要任务转为修理和仿制外国飞机,但也自行研制出“复兴”式教练机。到了1935年的现在,也差不多生产了几十架各类飞机。
所以说,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中国飞机制造业,不仅在技术上完全具备,而且在装配和设备的需求上,也基本能够满足。
在范哈儿投入重金支持四川大学的这个飞机研究小组后,他们很快就采购到了足够的设备和相关实验所学的发动机、飞机精密配件等等,展开了仿制和自制工作。
在这个年代制造一家“大型”运输机,甚至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造一架大型飞机还要容易好几分。
范哈儿发现自己在设备方面可以做的帮助不大后,就只能尽可能提供一些在飞机制造上可能会用的前沿科技,譬如说风洞原理,譬如说空气动力学原理。
这些原理,范哈儿自己当然不清楚,但他说出来了,自然会有人去帮他弄到手。
因为这些东西,正是在这个年代开始进入实用的,所以并没花费多少金钱,一个简单的风洞,就在四川大学附近的这个飞机制造厂中,给建立起来了。
风洞是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并可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只是掌握在完全没有这方面概念的初学者手中,它的研究效果如何,却是还有待于那些专家的慢慢研究。
至少直到现在,他们得到的唯一成果,并不是飞机飞行上的,而是关于人体在跑步时,怎么样的姿势可能遇到风阻最大,所以第一个就被应用到了范哈儿提出的体育科学当中去了。
第一百二十六节 中运一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