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二十三节 红军突围[2/2页]

我是师长范哈儿 黄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他知道,在西南几大几大军阀中,对共产党红军抱有好感的,主要是自己和刘文辉,其他人就算自己亲信的龙云,对共产党也是反对多过支持。而眼前的这个王家烈,本来就对红军没有好感,跟随范哈儿投资实业后,更是对推动工运的共产党深恶痛绝。这次要不是看灭了红军对自己没好处,反而可能会让老蒋白白捡了便宜,他可能会忍不住偷偷对红军发动攻击。
      现在,在范哈儿的权威和共同利益下,西南联盟的四大军阀,对于这次的红军长征行动,还是采取了一致的态度,就是允许他们过境,但绝对不公开合作。
      只是对红军的真正实力,却是还需要一次实战,才能真正认清,范哈儿也并不反对。
      红军的攻击行动,如期在1935年1月初展开。
      遵义城外,再次枪炮声连天,待在城中采访的重庆几大报纸、杂志记者,纷纷向重庆发挥报道,称黔军和红军在遵义郊外发生激战,一天之后,王家烈“损失惨重”,整整一个精锐营被全歼,不得不从遵义败退了。
      这个消息在马上传到重庆后,又随即也很快传向了南京,传向了其他地方。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是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老蒋本来已经叫人准备飞机,好让他随时直飞重庆亲自督促川军作战了,现在这个消息一到,立刻平息了原来的心思,转而让军政部给王家烈部嘉奖英勇抗战,再给现大洋三万元。
      “哼!只要范哈儿和红军打起来了,他们就不会这么容易停下来!西南联盟军虽强,但红军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只要没打准七寸,绝对会有纠缠几次的大仗。”老蒋很快对西南可能的战事作出评价。
      “命令中央和地方追击部队,和红军适当保持距离,让他们和西南联盟的部队,好好打几仗再追上去,如果红军打下那座城了,部队就跟进把他们占下来,绝对不能错过这次进入西南的大好机会。”
      老蒋下的命令,和历史上的差不多,完全是准备驱赶着红军进入西南大捣乱,利用红军几百西南军阀的部队,然后他好跟进去收拾残局,再把整个西南地区收伏。
      可惜,他这次是完全失算了,因为范哈儿提前和红军达成了秘密协议,这一次,他根本不用想再追击进入西南四省了。
      不过也不能怪老蒋没想到这一点,实在是范哈儿作为一个大军阀,作为一个大资本家,在绝大多数人向来,如果他没有超越一般水平的容人之量,基本不可能和共产党这个“天敌”调和。毕竟,人家不管是替工人阶级说话也好,替农民阶级维护利益也好,都会反对范哈儿这个独裁加贪婪的资本家军阀的。
      而偏偏范哈儿这个怪胎,来自于后世,对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了解,而且也确实是在想着在抗战中怎么保住国家,所以宁愿自己的工厂受一点不利影响,宁愿自己的其他利益被夺走一些,也要保证共产党这支抗日力量,不会受损太大。
      在重庆城中的好几家正式外交驻派机构,那些和西南联盟交好的领事们,在听到范哈儿终于还是对红军出手了的消息后,也不由都小松了一口气。
      过去的那些时日中,范哈儿和西方主要大国的关系都不错,其中唯一的例外,应该就算是苏联了。
      这苏联对华的态度,现在也是很奇怪的,他们明明和共产党一伙,甚至利用共产国际,直接向中共派出了领导者,但实际上,他们对南京的国民政府,又同样是很支持的。两面讨好,又挑动两方互斗。说句难听点的,就是这苏联差不多才是一直在背后支持中国十年内战的最大幕后。
      历史上,1923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曾长期实行“联苏容共”政策。其间,苏联派遣的顾问直接指导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亦有许多重要干部留学苏联,在理论和组织等诸方面深受苏联影响。
      但是,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集团,在粉碎苏联、中共“赤化阴谋”的口号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其后,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南京政府公开以反苏反共为旗帜,而苏联也通过共产国际及作为其支部的中国共产党,把打倒蒋介石和推翻南京政府作为中国革命的当前目标。
      1928年6月占领北京以后,南京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但其对苏关系继续恶化。翌年7月,中苏终因中东路武装冲突而断绝了邦交。直到1932年2月以后,因为前后发生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英美西方的同情但不作为,让遭到国民政府抑制的“联苏”论调,开始在中国重现活跃。
      但在对华政策上,苏联的做法充满了矛盾。具体言之,它一方面同情中国,呼吁国民政府迅速复交;另一方面,却在以对日妥协而使国民政府深感失望的同时,继续搁置中国视作复交前提的中东路问题和外蒙问题,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不满两周的10月1日,还同中国新疆省的地方政府缔结秘密协定,染指新疆权益。
      更使国民政府不能接受的,是其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国共产党发出的指示。这个指示一面要求中国人民为武装保卫苏联而对日抗战,一面却不顾抵抗外敌的基本前提是国内团结,再次强调“推翻国民党是反对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总而言之,苏联一面希望中国对日抗战,一面自己对日让步妥协;同时,一面希望国民政府改善对苏关系,一面继续坚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而推翻国民政府。
      本来执意于坚持优先剿共方针和维护外蒙、中东路主权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来说,并不愿意与苏联复合,但苏联追求缔结苏日“满”互不侵犯条约,及愿为此目标而不惜承认“满洲国”的趋向有增无减,使国民政府无法再事拖延;另一方面,在国联“又有邀请美国及苏联加入十九国委员会会商之提议,益使恢复邦交之得计,显而易见”。在这两种局势的共同推动下,国民政府终于将无条件复交的决议付诸行动,中苏两国正式恢复了邦交。
      在范哈儿强势崛起后,苏联当然也在重庆设立了领事,这一次红军长征开始后,领事谢苗诺夫更是连续几次公开拜访范哈儿,毫不掩饰他想让范哈儿帮助共产党,交好苏联的态度,引起了英美日等国的强烈关注,深怕范哈儿可能会投降苏联、投降共产党。
      范哈儿其实也想要苏联的无息贷款以及军事援助,但是对于苏联的本质,他知道的十分清楚,这个国家,对中国有太多的利益要求了,更不可能无条件的帮助中国。如果可能,他更乐意站在国民政府一边,索要中东路,保证外蒙主权。而要得到苏联的援助,毫无疑问必须认可苏联在这些方面的利益。
      所以在几次会谈没有结果后,范哈儿表面上仍旧维持了和苏联领事馆的友好关系,但实质上,苏联人和他自己都明白,双方已经不可能真正走在一起了。
      谢苗诺夫连续几次的拜访,其实主要是借着红军长征一事,商谈关于具体的工商合作事宜。
      别看苏联人的二五三五计划发展非常快,但他的工业结构不平衡,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所体现,他们同样需要和各国展开合作,才能保证自己的体系完整。范哈儿的西南地区,就同样有他们需要的商贸利益。
      关于让范哈儿帮助红军一事,主要还是外界的臆测。

第一百二十三节 红军突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