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值一文。”其清正廉洁得到伪帝康熙的肯定,从而在官场赢得“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誉。就是这个标榜清廉的张伯行,在其江苏巡抚任上搞出了张元龙这个大冤案。
张元龙是松江府上海县人,冒籍华亭县,自从伪清开放海禁,即全力投入海外贸易,曾发下宏愿,要造百艘远洋商船,以百家姓为字号,往来东西两洋及关东各处,誓与西夷商船争高下。作为长江三角洲龙头的上海,得太湖流域丝织品资源丰富之便利,海上贸易极其繁盛,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和商船队的兴起。加之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伪清取消了顺治年间制订的不许民间私造双桅以及多桅海船的禁令,发展大型船队的法律障碍已彻底清除。张元龙的弟弟张令涛是两江总督噶礼的女婿,而且就在两江总督府做幕僚,因此张元龙的外贸船队到了伪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已拥有一支远洋商船数十只,贸易范围远达倭国及南洋的庞大商船队。当时每造一船,需银七八千两,张元龙的商船队总资本可见极为庞大。每年二三月份,上海以及其它港口的中国商船队,就运载大批丝绸前往暹罗等南洋各国,将货物售出后,又于六七月份满载海参、燕窝、鱼翅、蔗糖、象牙等大批物资返回。上海的商船队还将江浙生产的大批丝织品运往广州,卖给在这里等候的荷兰、英国商人,获取巨额利润。随着北海航线开通,很多江浙商船大批收购销售北海的化工品和鲸制品。
然而,海上的生活并不平静。本土商船不但要面对大海变幻莫测的惊涛骇浪,还要时刻提防海盗的袭击。由于伪清官府对出海的本土商船,在携带武器和铁器等方面做出了严格限制,使其在遭遇海盗时毫无还手之力。于是,一些商人就依附地方官府,借助官方力量,或偷带武器,或借兵船保护。还有些商人,为了在海外贸易的竞争中占优势,赚大钱,便不惜以行贿的手段,换得官府对其进行非法贸易的默认甚至袒护。张元龙就利用其弟张令涛是两江总督噶礼之女婿的便利,其远洋贸易活动长期得到两江总督府的庇护。张元龙的商船队不仅从事普通的海运货物,还大量贩运稻米出洋。在经历伪清前期数十年的长期“迁界禁海”,导致江浙地区白银奇缺,当地稻米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况且伪清官方还没有明文禁止出口稻米,因此,出口稻米是一桩非常赚钱但又并不违法的买卖。伪清康熙四十九年夏(1710年),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查办张元龙船只屡遭海盗抢劫的案件时,无意间发现其船队的水手“假名冒籍”,私贩海上,经年不归。更让他惊讶的是,他查知张元龙派弟弟张令涛向噶礼行贿,贿赂品足足装了十多船。作为回报,噶礼调用水师战船以缉私为名,帮助张元龙偷运从苏州采购的大宗稻米到宁波,而后将稻米转移到张元龙的远洋船上出海贩卖。用战船运送稻米,在当时是有先例的,但仅限于官方运送赈灾物资和异地调剂供应之用。张元龙借用伪清水师战船运米,瞒天过海,避开海关的盘查,顺利实现了其卖米牟利的目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江苏巡抚张伯行反复查证。在他的心目中,张元龙似乎就是海贼的化身,他贩卖稻米出洋,除了赚钱,很可能还有资助海贼的目的。可是,除了贿赂两江总督噶礼之外,他始终拿不到更有利的证据。张伯行就抓住涉嫌受贿和包庇纵容张元龙贩卖稻米出洋这两宗罪状,具折弹劾两江总督噶礼,要求朝廷按律严惩。而当时伪帝康熙忙于应付发生在苏州的科场案,无暇应付张伯行的奏折,没有给予明确批示。与此同时,张伯行希望获得进一步的证据,特别是想弄清张元龙贩卖稻米出洋的真正目的,遂下令逮捕张元龙及其属下船主,进行一一审查。在严刑逼供下,张元龙尚未来及招供就突然病倒,由于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在了监狱里,继而十二名张元龙船队的船主毙命于刑讯逼供。张伯行草菅人命的所谓清官面目暴露无疑。被诬陷的张元龙在审案过程中家破人亡,他雄伟的外贸计划当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伪帝康熙数次派大员察审,其结果都是说张元龙是个“良民”,并无交结海匪之事。张伯行这位诬良为盗的地方大吏,向皇帝解释到,他是在“杜渐防微”,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发现张元龙有犯罪事实,只不过为了防止他将来和海匪交结,所以就先诬告了他。地方官吏诬陷一个商人,其原因可能有多种。由于张元龙的家族相当有势力,张伯行整他也可能和官场内勾心斗角有关。关键问题在于伪帝康熙的态度怎样。
其后,伪帝康熙派去审察的人的结论是张伯行“诬陷良民,挟诈欺公,论斩。”张伯行犯了死罪,伪清中央司法部门也同意这一结论。但是,伪帝康熙却免其罪,让张伯行来北京。不久,命他入值南书房,成为皇帝亲信,后来又任命为户部待郎。可见伪帝康熙自己在支持这种对大商人的打击。这事正好发生在是伪帝康熙确定不准去南洋经商前几年。伪帝康熙对本土商船进行外贸作了各种苛刻限制,这还不够,当本土商人进行外贸,有了一定实力,再加上有点雄心时,就要打击。密谍小组从中确认,伪清绝不会扶助本土的外贸事业,很有可能再次大兴迫害。
庄不鸣看了密谍电文,心中长叹,正如马克思对伪清评价的那样:“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汉人让伪帝康熙不放心之处还在于,“海外有吕宋、噶喇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代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伪帝康熙担心的是这些华侨海贼都是有武装的组织,何况,许多大明的遗民都留在了南洋,若是任由他们与大陆的本就不安分的汉人串通,后果将不可想象。
这种限制本土海商的作为,粗看起来似乎消除了对伪清的潜在威胁,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从此,伪清不仅失去了海外贸易可能带来的巨额利润,而且间接削弱了本土造船业,当北海夏国的千百艘巨型战舰封锁伪清的沿海沿江,这时伪清鞑虏才如梦方醒。
0081章 初探本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