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几千公里之外,专门来看世博,就以牺牲时间换取“参观资格”吧,谁叫咱国人观世博的热情这样高呢?
满怀期待加上些许无奈,我俩融入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蛇阵里。
长时间的等待,考验着你的意志、耐性与体力。
好在我俩找到了一剂解闷“良方”:主动与前面同样排队的父女俩聊天。他们是上海本地人。老父亲已经80高龄,一直同大家一样排队看世博(日本馆不设老年人绿色通道),这又给我和英淑一个激励,一个好好看世博的理由。
就这样,足足排了三个小时队,历经九曲十八弯的护栏,才总算迈进了日本馆。
此馆与美国馆感觉截然不同。刚进馆,来自日本的馆员(女孩子)就告知观众“不要拍照”,而且对拍摄其本人的,更是连连举手示意拒绝,这同美国馆女馆员笑容可掬,满足每个希望与其合影的观众,形成鲜明的对照:东亚国家与欧美在文化上的差异,可见一斑。
英淑对这一点倒没有在意,这可能是夫妻俩知识结构不同吧:相对来讲,她偏重理性严谨,我偏重感性奔放。
日本馆确定的主题是:连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它以两国共同拯救濒危鸟类“朱鹮”的故事为载体,既形象又生动的表现了日中人民之间存在的友谊;同时,也展示了日本科技的新发展,为人们日产生活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随着一对充满阳光、朝气的中国青年的热情解说,那面近似“魔墙”上的电视画面,给观众(包括我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个高仿真机器人,现场演奏中国的小提琴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其指法、音准拿捏之到位令人叫绝。
结束观展时,日本馆赠送每位观众一把塑料扇子,上面印有二十几个日本企业的名称,都是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合作伙伴。
我对英淑讲:“你看日本人多精明呀!整个世博会期间,将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参观日本馆,他们会把扇子当作纪念品,随身携带至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去,这是多么划算的免费广告啊!”“是啊,跟人家比,咱中国的展馆设计或者企业商家,都缺乏这样的创意……”爱妻亦有同感。
告别日本馆,稍事休整,我们又兴冲冲的来到了中国国家馆参观。那朱红色斗拱建筑“东方之冠”大气磅礴,与我俩曾在电视上看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虽说手持“预约券”,我们还是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开始国家馆的“旅行”。
首篇:“东方足迹”。举目见一堵民墙,下半截标注“明代”,上半截却是“清代”的;观众走过的地面,透明的玻璃钢下面,为一原始人的生活遗迹(仿制)——我俩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时空隧道。环形的巨大银幕上,清明上河图全景式的展现出来,人在动、马在叫、水在流动,令我俩惊叹于古人艺术创作的无穷的表现张力,也惊叹于今人借助于现代科技高超的再现能力!我和许多人一样,高高的举起dv,可不无遗憾的是:终究无法拍摄到全景式具有震撼力的画面来。
中篇:历史回眸。国人所经历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化进程的画面,在大银幕上迭次展现,强烈的撞击着我俩在内的观众的心灵……
下篇:寻梦之旅。我和英淑与其他参观者一道,乘坐有轨缆车,自古到今,穿梭于我国桥梁、建筑之历史变迁中,斑斓的色彩变化、余音绕梁的解说,使我俩如梦如幻……
还没有完全从国家馆的情结中走出,我俩又步入各省市馆。这里五彩缤纷、各具特色:如北京馆突出举办过奥运的特色,又夹杂着胡同文化的京味;“钢城、钢韵、辽宁”,传递出这个重工业省份的名片;宁夏,蓝色的伊斯兰基调,显露出回族自治区的风采;古中原的河南馆,则以镇馆之宝——一棵进口的完整楠木,经过众雕刻师半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的极品——吸引我俩的眼球;直辖市重庆展示的是三峡水库、长江绕城的独特景象;云南馆展出的是一架史前恐龙化石;而龙林省馆,主题是“冰雪,让我们与众不同”……
我本想观看所有省市区展馆,再赶回大哥家。英淑作为女人,毕竟想得多一些。她说:“别看啦,大嫂还在家等着咱(大哥在单位的建筑工地晚上不回家),还要准备晚饭,得什么时候才能休息呀?”我想想也是。就恋恋不舍的离开展馆。
夜色中的世博园别有一种风韵:灯光璀璨,流光溢彩,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等我俩辗转到家,时间已经很晚,嫂子果真在等着我俩呢……
快乐旅程 (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