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才十七岁的孙策跟随父亲孙坚跨过长江攻击刘表的重臣,镇守江夏的黄祖。孙坚用兵气势雄伟兵锋甚锐。然而在取得了数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之后,这位世称为江东猛虎的一代雄杰便开始轻敌了。
吾日后必纵横天下,岂能惧怕他黄祖。不顾手下众将反对的孙坚宛如古代英雄一般单枪匹马追击败退的敌人,不料却因为轻敌而中了埋伏,最终丧命于无名之辈手中。随行军中的长子孙策视其父坚为心中的榜样,忽闻此噩耗一时悲愤填胸竟晕厥过去了。
此时被一干重将救醒的孙策在悲伤之余意识到了军队的危机和自已的处境,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保住父亲辛苦创立的军队才是自己现在该担负的责任。
在众多忠心耿耿的将领的追随下,策扶其父坚之棺回师江东。
回到曲阿后的众人商议着军队的安置。
‘我等随主公出生入死快有半辈子了,早就是胜似亲兄弟。所有请两位少主放心,我等必定誓死相随,以报主公在天之灵。‘孙策听后心中很是欣慰,他当然知道这些话是一众将领们的肺腑之言。可是转眼一想,现在自已一家人都还没有落脚存身的地方,就更没有余力安置军队了。他看了眼坐在身旁的堂兄孙贲说道‘堂兄现在有什么主意,不妨说来听听。‘眼下我军士气低落,这在别人眼里就是块肥肉。我们和袁术是盟友他的势力非常大,不如暂时先去投靠他。这样一来也可以搞到给养,休整军队。这以后的事情就以后再说吧。‘孙策想了想朝众将点了点头。
就先这么办吧。
于是由孙贲带着军队前往寿春投奔袁术,孙策则带着一家老小前往江都。
转眼间一晃三年过去了,孙策己经服完丧孝,正准备去找袁术讨回自家的军队。将老母和幼弟托附给好友张纮后就动身赶往寿春。
寿春,州牧府内。
伯符侄儿,近来可好?体格肥胖的袁术正端坐于高位之上,朝坐在面前的孙策颔首微笑。此时的袁术比三年前足足胖了三圈,尤其是那张脸上更是圆润油光满面。世伯侄儿此来是特意拜谢世伯的,当初家父被贼人害死,我们大家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世伯您老人家伸出援手搭救侄儿的。如此的大恩大德我孙策没齿难忘。哈哈哈哈,哪里哪里,我和你父亲是世交嘛。不用谢了。当然不用谢了当初孙坚时他寸兵未出,还大大方方的收管了人家的军队,后来更是耍尽心计将这些人一一折散,企图私吞占有。现在又在孙策面前充起了好人。
世伯可真是佛祖心肠,其实侄儿此来有一事相求。
但讲无妨。
多谢世伯,侄儿此来是想领回父亲的军队,讨伐黄祖,诛灭刘表,为父报仇。还望世伯成全侄儿。
听完孙策这番话后,袁术两眼放光,不禁感叹孙策的年轻锐气,更喜的是他在自己面前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十分难得。
可是他虽然是这么想但吃进去的肥肉怎么会吐出来呢。
嗯,好!有志气。你且听世伯给你个建议。有一个叫丹阳的地方是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父吴景被我任命为丹阳的太守,你堂兄孙贲是那儿的都尉,你可以去那儿召集兵勇,实现你的愿望。
你看如此可好?
孙策见袁术不肯还他军队心里便没想再次强求,此时多说也无益。更何况力小人前矮嘛,不妨到丹阳积蓄力量之后再来讨要,到时看他怎么说。
想到这的孙策便抱拳对袁术说道还是世伯谋划的好,侄儿全听世伯安排。伯符这就赶往丹阳,不能辜负世伯的良苦用心。日后还请世伯多费心了。
说罢孙策便起身离座。世侄不愧是乃父之后啊,待我设宴为伯符洗尘后再行不迟。
世伯这就见外了,侄儿使命在身不能随侍世伯左右,好意我心领了,恕侄儿先行告退。
孙策当下辞别袁术后便疾风般赶往丹阳。
如同这普天下其他百姓一样,这里的人仍然受起义风暴的影响。痛恨官府之风仍然盛行。
黄天不死。
这股风气经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得以迅速蔓延,并最终酝酿成一场浩大的暴动。
吾乃真王。
天公将军再世。
一时间无数个昔日曾追随过张角兄弟的人纷纷重出沙场。群情激奋之下战斗力也随之高涨。官府数度征剿不利。
几乎每战必胜之后的义军开始自信心满满的攻击官府,而官方守军心似乎是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丹阳,太守府内。
此刻的孙贲比起三年前似乎苍老了许多,而他对面的堂弟孙策则是精神饱满,跃跃欲试。<
第一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