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
洞仙真之上帝君也。……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
圣玉皇大帝。”ad尽管其地位如此崇高,但仍不超过最高神——三清。在道教经书中,
它总是作为元始天尊的僚属聆听讲经(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所示),在斋醮请神仪
式中,也只有在奏请三清之后才被请到。
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
“道家之徒欲仿其(指佛教——引者注)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
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ae面对儒家的批评,
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
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af林
灵真所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曰:
“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又设七御座(七御座之首为玉皇)……盖
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ag意思是说,醮坛中
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
次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
据《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北极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大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
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气悉皆
左旋,南北极为之枢纽,惟此不动,故天得以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实居中天,为万
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谓北极紫微大帝也。”
三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
持人间兵革之神。“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钩,是名勾陈,
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为普天星辰宿曜之帝,位同北极,而
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上应始气,三气之下,万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
尊于此三帝。”ah四为后土皇地祇,传为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土正曰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ai“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aj古代奉
祀为男像,唐武则天前已为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并
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诰封“后土皇地祇”。ak徽宗政和六年(1116)上徽号曰“承
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lb自是以后,后土皆为女像。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
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
万类。四御的出现,大概不早于宋。《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曰: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藏辑要》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
略说》“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从
这两条资料对于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内涵确有两种解释,《丹诀歌》将三
清与四御相连,此四御即为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位天帝;柳守元将五老与四御相连,则
四御即为四极大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lvse(
015 四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