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006 佛家功法述要[2/2页]

九郎资料集 九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关于禅宗南派与北派在功法方面之不同及其实质在《中国气功发展简史》中已有介绍。这里主要进一步介绍惠能禅宗功法的实质。
      佛教来源于印度,禅宗之初祖称印度之达摩,但禅宗之真正创立实始于六祖惠能。在惠能之前只有修禅,而无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所倡 “置心一处”的功法,与小乘之修禅相类,以意念专注一境,从而引发智慧。它与古禅不同之处是用智慧分辨事物之物质性是因缘和合而非实有,从这方面走禅。南派以惠能为代表,主张“即心是佛”。他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只要去掉妄念,内外明澈,就以顿见真如本性而自成佛。因此其修炼方法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完全直精神,而不讲四禅八定。对于精神的虚灵和无处所不但要感觉到,还要征得。而要征得它就必须精神十分宁静,意识内向,集中于一点,使之深入进去体察自我意识的运动状态。意识运动是意元体内信息运动的过程,当感知到意识运动,就是使意识活动返还于意识自身。这就是禅宗修炼的高级境界,也就是进入华藏世界了。在讲四禅八定时讲过,当从空处定到识处定时,意识从守虚空进而守意识、体察意识活动时,如果守与所守合一,即意识活动返还意识自身,然后让意识充斥身体每一个部位,身体的变化就达到高层次了。惠能的南派就是这样修炼,直指人心,直接去感知意元体,所以不需走四禅八定。惠能虽不识字,但融通佛理,讲经自心性出,用现代语言讲是通过组场传递信息,往往可使听经者顿悟而认知意元体。
      二、止观(天台宗)
      止观是佛教是影响最大的修练方法。这里只是对其功法的实质作简单介绍。
      止观是由慧文读印度龙树著作有悟,而创立“一心之观”。止观理论虽溯源于龙树之中观论,但早在《阿含经》中就有中道之说。传至第四代智把佛教中观论、禅定理论和道家功结合,正式创立止观门宗。“止”是把念头止于一处而入静,“观”是用佛教中道论的道理和真正的智慧来观察自身生命活动和周围客观世界,要不住于俗谛的有,亦不住于真谛的空,将真俗二谛统一起来观察现象,既要看到它的空,又要看到它的假有,即有非实有,空而非空,非有非空,空中妙有。这样慢慢地去练,就可以认识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一致性了。这就要求意识不与形相合,但又要合而不着。它的实质是用意元体特异功能的感知方法与一般感觉器官的感知方法结合在一起去观察事物。 智的止观著作,有《摩诃止观》,称圆顿止观,修习初后不二,无前后深浅之分,为悟性高之人修炼;有《禅波罗蜜法门》,称次第止观,有由浅入深之次第;有《童蒙止观》,称小止观,为初习止观之入门。还有《六妙门》,称不定止观。不定止观是一种真俗圆融法门,“更前更后,互浅互深”,前后深浅不定,可以练俗谛,亦可进入真谛。它通过数息、随息、止息、观息、正息、净息六种调息方法达到调心的目的,从数息入手,逐步进入佛家要求的精神境界。数、随、止、观、正、净六种方法都有修与证两方面内容。任何一种方法皆可引发禅定。可以六种功法依次逐步练,也可只择其中一法练,非常灵活。不管何种调息方法,关键全在于意识的运用。譬如练数息,如果执着于数息,从一到十着于数,就是练俗谛,即练有形。如果领会到数本无象,着意于无,便是练真谛,即练无形。《六妙门》是从有象数息入手修至无象,虽其无象,但有数之意识在此以有一心之观修到无心,从有为入无为,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即达于中道。
      正是从上述止观的佛理出发,止观功法虽然与很多道家功一样要求心注一境,把意念守在某一事物上,但其练法与机理并不相同。以守肚脐为例,不少道家功要意守肚脐,止观亦有止于脐下三寸,似乎相同,实则相异。道家功的意守肚脐是始终把意念守在肚脐部位,除了可收以一念代万念而有助于入静之效外,其机理还在于可增强意守部位的气。止观的守肚脐是先认真地看清楚自己的肚脐之后,在练功时意念想着脑子里肚脐的形象,而不量想肚脐本身,完全是练精神。从中亦可窥见道、佛两家练功之异。智认为佛教诸宗修炼方法虽然多,但概括起来,主要不外止、观二法。我们认为不仅佛家功如此,其它门宗的功法也大多如此。练智能气功的形神庄意念专注于做动作便是“止”,精神集中,杂念自除。当练功有了气感之后,精神集中于体内气机变化的感觉,便是“观”。
      三、净土宗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是念佛法门。据说传问自印度的《楞严经》中写有26种圆通,其中就有念佛法门。《楞严经》在中国有译本,在印度却未见其书,佛教史亦无此书之记载,故对此书之真伪存疑。不过《华严经》之81品也有导归极乐之旨。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不像禅宗和止观需明了佛理,依理修行,断惑证真才能有成就,而是男女老幼、上智下愚都可以修,只要“信、愿、行”地坚持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故信奉者众。念佛法门要求念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所谓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集中念佛;所谓净念相继是指念佛开始出声念,以后默念,进而心念(称金刚念),做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心中念念相继,字字分明。所谓得三摩地就是达到引发禅定。念佛的作用是舍诸乱意,收摄散念,使心系于佛名,它与禅宗北派反观宗心注一境之实质为以一念代万念,精神终日十分宁静,整个生命活动也就发生变化了。
      四、密宗
      密宗是在释迦牟尼死后七百年才兴起的一个门宗。于唐朝传入我国中原地带,盛于唐,断于明。中国密宗的另一重要支派为藏密,亦传入于唐,在西藏等地传播,一直流传至今。密宗以佛教大乘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传入我国后又结合了道教的符咒、男女双修等功法。禅、观、净诸宗都是从精神入手练无形。密宗的教义是“即身是佛”,故练功身心并重,并以身为基础。其功法内容比较多,包括:1外八密,主要是动功,通过动作练筋骨、气脉、意志。2内八密,即身密、口密、意密,现在通行的是持咒、观想、结印,而主要练功内涵则是修炼中脉。3秘八密,即男女双修修法,至于具体的功法,一般包括练气修脉之宝瓶气,四轮三脉(或五轮以至七轮)拙炎定、大手印、双身法(即男女双修)等,此外还有各种法术。这里只着重从实质上介绍其灌顶和练气修脉的一些方法。
      密宗有传授上非常强调灌顶,有严格的程序和仪轨,而且因修炼的功法层次不同又有不同的灌顶方法。具体方法虽然不同,其主要实质是相同的。
      密宗称修命功为修命力,主要从练气脉入手。观想四轮三脉(或五轮三脉、六轮三脉、七轮三脉)是其重要内容。从人体的会阴到头顶有喉、心、脐等若干个部位(几轮便是几个部位),练功时从会阴逐个部位往上观想,在每一个部位都想像有莲花瓣,花瓣上有字,还连着很多脉,越向上花瓣和字越多。三脉是指从头顶到会阴一条脉管,叫中脉。中脉左右又各有一条较细的脉管,左右二脉分别通左右鼻孔,三脉于脐下相合。三之粗细与色泽说法不一。练功时一心安静,精神集中去观想四轮(以至七轮)三脉,至观想之物像清亮明晰之后,便用宝瓶气法,配合呼吸。呼吸的方法不是两个鼻孔同时呼吸,要先用手指按住左侧鼻孔,用右鼻孔吸气,气沿右侧脉管下行于脐下,进入中脉,上升至喉,再下降于脐下,循左侧脉管上升,于右鼻孔呼出。然后于另一侧鼻孔循同样路线呼吸。吸气后要求尽量憋住气,使瓶气散遍全身。不练功的人不出现中脉,密宗这种练气修脉方法的实质,是用意识结合身体作假想,配合呼吸引发体内气变化,加强中脉,使生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在健康长寿方面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修炼,便可进入“即身成佛”的高级境界。
      佛家修炼方法很多,对此,《楞严经》与《圆觉经》中有着详细阐述,鉴于原文难于理解,故将南怀瑾先生的《圆觉经略论》、《楞严大义今释》录于附录十一、十二。在密宗,特别是藏密宗,气功的理论和方法尤其丰富,由于该内容专业性较强,故不赘述。lvse(

006 佛家功法述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