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001 学佛?学魔?[1/2页]

九郎资料集 九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学佛?学魔?
      作者:诺那华藏精舍编辑…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73 更新时间:2005103
      一、前言
      二、学佛的目的
      三、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为何不以神通来接引众生?
      五、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
      六、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禅定的种类及其境界之差别?
      七、修行中呈现境界、异相好吗?
      八、佛法与外道所言“感应”之不同?
      九、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
      十、修学佛法成就的关键
      十一、我们的期盼——最后的叮咛
      一、前言
      在这个群魔乱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的末法时代,“学佛”行者如果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和目标,则内心学佛的渴求,将会受到类似佛教和附佛外道的污染、误导而使“学佛”变成“学魔”。
      佛(ㄈㄛˊ)魔(ㄇㄛˊ)不仅于发音上只是一音之差,对修行者而言,入佛道与入魔道更仅是一念之隔;因此有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行者,岂可不睁亮智慧的双眼而慎辨之。
      本书是一面智慧宝镜,是奉献给一切佛弟子作为外照内观之用。熟读本书可使您不致堕入伪善者,假冒者之甜言蜜语而成为诸魔眷属。
      本书以重申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为主,再辅以一般人最易迷惑的“神通”、“感应”之观念,以使行者能迅速且彻底的建立正确的修行基础。
      期望有心修行者皆能因此书的发行、流通、宣导而顺利步入真正的“成佛”康庄大道。
      二、学佛的目的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无舵一般,不仅无法顺利航向彼岸,甚且会随波逐流,而离岸愈远。因此没有目标,不但会浪费时间、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遗憾呢!
      学佛,当然更须要认清目的:否则学佛或学魔或学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即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迷”是迷个什么呢?“悟”又是悟个什么呢?迷就是昧于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却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着,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灭的一切事物,误认虚幻的万法为常住不坏,及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以至执我、执法、起惑造业、终至流浪生死、沉沦苦海。而“悟”又是悟个什么呢?就是对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缘生:众缘和合而生,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因此不会执着、自寻烦恼,再造恶业,以招苦果。
      换句话说,“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习戒定慧以求真正离苦得乐,反而因贪、嗔、痴、恶习薰染而起惑造业,胡乱非为,终成烦恼无边的罪业。“悟”就是明辨事实真相,了知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争不执;既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苦恼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依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直破无明、截断生死的根源,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之乐。
      但是学佛的目的,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更要为一切众生排除苦难、得到快乐而努力。学佛行者于修习戒定慧得证涅?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教导社会、化度社会,使广大的人群、众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如观世音菩萨说的:“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以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仅学佛的目的达成,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所以,学佛不光是为自己求安乐,更须为众生离诸苦:而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
      三、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一)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门是先看到或听到师父显现异象,神通才进去者,或是别人跟您强调其所学法门多么殊胜、且很快就会有感应……您必须当心会着了类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机。妄求神通感应的意识建立在先,不正确的佛法知见孳生在后。就不易窥出佛法真义,会让似是而非的言论混淆您的本性。
      (二)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属于传统佛教宗派而有了异象感应,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陈附佛法外道如恒河沙数,有修有证之高僧大德绝不会哗众取宠,乱创新教派。俗云:满桶的水是没有声音的,半桶水才会一直以为自己所修所证是至高无上的,而急着另创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其实一般高谈神通感应者其能力极少超过佛陀于楞严经所开示50阴魔的最初色阴十魔境呢!
      因此充份研讨学佛的真正目的及学佛的基本观念是必须的,否则,自己沦为佛陀所言之“外道种性”才是冤枉呢?
      (注:1“外道种性”——佛陀云:如果有众生,虽然是求善友,但遇着的却是邪见人、未得正悟,这就名为外道种性,这众生也就成为外道徒众了,这是邪师的过错并不是众生的罪咎。)
      2当您法喜充满之时,切莫让宗教狂热冲昏了头——世上最令人同情、怜悯的莫过于处心积虑、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头来所求的却是不了义外道法门,甚而是邪法,致解脱无期,那份落寞,无奈与对慧命的损害着实令人一掬同情之泪。因此佛教强调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恋、狂热、盲目、绝非学佛之本义;而多研读正统经典,理性探讨、分析,才是择师最重要依据呢!
      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为何不以神通来接引众生?
      有人会认为佛教之高僧大德不以神通度人是错误的,甚而大言不惭的说,其人不以神通度人并不是其不想以神通度人,而是其根本就没有神通。另有人认为佛陀以神通度人之例子于经典上比比皆是,而一口肯定神通度众是合乎戒律的,也因此铸成有心学佛者以神通大小为其皈依学佛的择师准则。
      事实上呢!(一)神通对修行而言,仅是学佛的“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标。高僧大德无不了解末法众生贪、嗔、痴、慢、?五毒旺盛,以神通示现来度众,不仅无法帮助大众修行有成,反而会因神通的新奇诡异而种下舍佛道就神通的不良后果。虽追求神通者仍会为自己辩解:学佛就是修心……殊不知神通意识一旦种入识田,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似是而非的邪见而不自知呢!因此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显现神通,以免混淆世人修学佛法的目的。“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有一次为让外道知道佛法的无边,特别耍了神通——跳上高空,取下金碗。结果佛陀并不加称赞,反而要他充当十六罗汉,长留人间,将功补过。
      (二)神通抵不过业力。也就是说,尽管有了神通,还是跳不出轮回的罗网。
      过去佛陀在世时,有外道仙人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就运用神通躲在太空中,结果时辰一到,依然坠地而死。
      (三)神通不是万能的,神通对于众生和自己的苦难,也不一定能帮得上忙。像“盂兰盆经”所记载,目犍连虽有神通,也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母亲即将放进嘴巴的食物,化成火炭;而自己也难逃被乱石压死。由以上所述,我们应可了解为何真正成就者不以神通接引众生,其原因之所在;唯我们或许仍会对于佛陀于经典运用神通度人之事迹感到纳闷,甚而有自相矛盾之疑惑。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探讨即可知道:佛陀于经典所载神通示现之物件无一不是根器深厚、因缘具足,能在佛陀的引导、启发、教诲、督促甚而神通示现下速而成就自在者。反观末法众生之神通追求者,有哪一位因其师父神通示现而获得清净、解脱?相反的会因神通的误导而于修行中执着求感应求见佛、见光、闻香或灵动等错误行为而不自知呢?此一分野有心学佛者不可不知!
      总之,动不动就大谈神通感应者绝非佛道正法,正信佛子应速远离,否则;“请神容易,送神难”落入魔道悔之晚矣!
      ※附注:大部份的人们也许还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传法者以“神通”、“异能”表演一下不是可让信众更具信心吗?答案是:当没有受过教育的信众看到这种表演时,也许他们的信心增加了,但却只是表面上使他们信心增加。由于这些人所生起之信心,不是因为充份了解真理,所以便易盲从而盲修瞎炼,更易执着于外相的感应、幻觉,因此是危险的。所以佛陀要人信仰只求诸于理性的力量,而不是神通、奇迹,因此佛陀忠告弟子们,不要运用这种力量去化导那些资质较差的人们,以免以盲引盲、相推入火坑。
      五、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恼、迷惑而超凡入圣。
      何以说戒定慧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四个真理),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人生的一切“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要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面临死亡的苦恼(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恼(怨憎会苦)、与所爱之人分别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却不能到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贪恋所招集而来的恶果。
      若要消除这些烦恼,以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实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种,故称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列所示:
      (一)正见——我们先要有正确的见解。
      (二)正思惟——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思想。
      (三)正语——有了正确的思想,就会有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有了正当的言语,行为就能正确。
      (五)正命——行为正确了,我们才会有正当的生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进——然后我们依照这样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心念。
      (八)正定——因为有正念,所以心就会安定,不再胡思乱想,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戒学)。正念、正定(定学)。正见、正思惟(慧学)。人如果能照着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渐脱离苦恼,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缘静虑,再由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再将此三学分述如下: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佛陀将入涅?时,阿难尊者含泪请问:“导师走后,以谁为师?”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为师。”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三种,即:杀生、偷盗、邪淫。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三)意——由我们的心念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1、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
      2、不偷盗:不偷窃强夺别人的财物。
      3、不邪淫: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两舌:不挑拨,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5、不恶口:不以恶毒言语骂人。
      6、不妄言: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
      7、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话。
      8、不贪欲: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气和,不恼怒,不生气。
      10、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胡作非为。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所应遵守的。戒律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战场的御敌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没有佛教徒的气质;且不持戒而修禅定,更会落入魔境。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所共同强调重视的。一般人的静坐,道教的练丹运气,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轻和安乐—绝非物质亨乐能够相比。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就会更加坚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佛教所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着的感受;因为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乐,而不想离开禅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识便会生至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低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的四种禅定,再加上无的四种空定合称为八定),天的寿命虽长,却未了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做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出世间之大智慧,亦即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又如明镜蒙尘,若依戒修定,再由定发慧,扫除烦恼、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纯金的本质与镜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证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何谓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哪六种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所以治贪悭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与无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轮回,故三者兼施,方称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逾矩,所以对治恶法也。学佛者应持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则久后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对治嗔恚,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又嗔恨为坠落三恶道之种子,故学佛者必须切实守戒,对于横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并应视此等事为消我宿业,促我成佛因缘,此方为忍辱。
      (四)精进: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对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农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获,修行之道,亦复如是。
      (五)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亦即专心一致。禅定之法当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宝,常常念佛菩萨圣号,妄念起时,勿压勿随,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乱,贪、嗔、痴、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间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观世间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盖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着边际之法门。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众生与佛同体矣。常作如是观、则我、人、众生、寿者相之执,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则贪、嗔、痴、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则一切种智成就,归元而证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冲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过程,若无智慧的引导,往往会修错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练,离佛愈远,始终无法证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离戒定慧三学,虽知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不过稍植人天福报,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成就无上佛果的。
      ※附注:同修们阅毕本文,应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础与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加上“自净其意”方为佛教真义,而由“自净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净了,因此绝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里,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在怎样的因缘才能得到了解过去世的 ‘宿命神通,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净化心灵,坚守节操,就可以体会出至高无上的真理。就好像我们擦镜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镜子的清净光洁就可显露出来。同样的,去除私欲,无所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从净化心灵,去除贪欲上着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净其意之本意,那将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险万分的——请深思之!
      六、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禅定的种类及其境界之差别?
      一般人静坐的目的,常是求得心灵的舒适、轻安,让精神统一,身体健康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也有些宗教家练丹运气,静坐以求感应升天等等。这些静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仅是治标不治本,是无法达到解脱,证悟菩提的。
      佛门中所谓的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异的,静坐不—定包含坐禅,而坐禅却有含摄静坐。什么叫做坐禅呢?坐是彻见本性,禅是顿除妄念,亦即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佛教坐禅目的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行最大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种境界、异象、神通,因此佛门强调坐禅不见性,纵使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无异!
      禅定种类略分为三:
      (一)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人士为让身体得到健康或训练精神统一以达到增加工作效率为目的,如社会上的静坐,冥观,瑜珈术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乃至择时在日、月之下打坐,充电,以吸取天地精华,此类人士,修炼身体之精气神,以达到身心的安康,舒适,其间虽有治病,灵动或各种神奇感应之事迹,唯如此的行法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佛门称之为世间禅。
      (二)四禅八定:四禅是的四种禅定。此界人天调伏淫欲具修五戒,又具禅定力,足以感得胜报生梵天,其身自有威光,无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银白色,穿黄金天衣,头虽无髻,如着天冠,寿命历劫,无量快乐,但以其仍有色质,光色互照,色身超胜,故名,通名梵世,梵者‘清净之义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故也。依其禅定功夫之深浅而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的四禅与无的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天人若修禅定厌舍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虚空,四蕴成身,唯一精灵神识;无有色蕴,常住甚深禅定之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以其无色质,故名无,既无色质可见,虽名为‘界,其实无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
      1、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识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色空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定: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上四空定,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义。想:第六意识胡思乱想。行:第七意识末那识胡思乱想;想蕴是对外境所见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蕴属内在,即对于一切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之内事而生起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前者属有形有相之外境,后者属无形无相心之内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自身之灵魂也。)已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禅定,色质欲心悉皆泯除调伏,在空定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

001 学佛?学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