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箓法术—考召与驱邪
道教常将疾病、灾祸的根源看成是邪鬼、妖怪作祟,因而便设计出不少对付这类邪鬼、妖怪的法术。汉末早期道教即有召劾鬼神之法。召是召致、役使它们去完成各种指令。劾,是审决讼案、揭发罪状,指对鬼神的审讯、处分,将那些干了坏事的鬼神或杀或遣(《神仙传葛玄》)。这类法术中比较有特点的是捉妖和考召。
考召指行法拘捕为害鬼神精邪并加刑询拷问,逼其招供:《正一考召仪》说:考召者,是考鬼召神也。考是考校,有查验和评定其功过的意思;召是召役遣发的意思。古人凡有患病、家遭灾祸而情形不明,常归委於鬼神妖精作怪,便要请法师来禁治。而禁治的前提,是查清来历,考召就是面对鬼神的一种刑询法事。考召之法在早期正一派中就被视作大法,正一法箓有一种专门的《太上三五盟威考召箓》,得受此箓之後才有行法的资格。道教文献认为考召之法有很大功德,所以素被重秘。除正一之外,上清、灵宝、北极天心、神宵诸派,都行过考召之法。《道藏》中的考召科仪有多种,仅《道法会元》中以考召为正式名称的就有《酆都考召大法》、《雷府朱元帅考邪大法》等好几种。
考召中每要使用附体法:妖邪鬼神本无影踪,何能招供?因之在实际行法中,须得先使鬼神附於人体。考召中这种鬼神附体的方法是迷魂法,即用符、咒、罡、诀等使人进入催眠状态,暂时失去自我意识,道士认为这样的人系魂灵被迷或被摄走。此术通常在法坛中进行,各派所用符、咒、诀不一,但基本步骤相近。法师先在法坛上步罡後,画一井字,吸黑炁一口入井,想象井深万丈,黑炁蒙蒙。复噀水於井上,使有黑炁如烟。焚符後牵被附体者(常用男童)自艮方(西南方,古人视作鬼路)入,立井字上,足跟相靠拢,仰面闭目,伸两手於香烟上。法师再存想黑炁自下而上,蒙罩童子,冲入童子全身孔窍。继念《净天地咒》三遍,以水洒童子,吸北炁吹之,存想冰冻童子,满坛寒惨。这时再念《迷魂咒》,或称蒙童咒,其咒语各派不同,但大抵以催人昏眠为内容。如《蒙童咒》:乾角威风,独角虬龙,眼入六丁,鼻入烟蒙,蒙魂神将,威震凌空,闻吾用法,早助神功,急急垂下,立便昏蒙。(《道法会元》卷二二七)念咒时须掐诀,并想象自己将黑炁吸入水中,并向童子噀水。行若干次後,法师手掐诀指向童子顶门,存想开顶门摄三小儿出,即代表童子三魂,然後遣将将之摄入魂袋或琉璃瓶中,加印封存。如果儿童此时意识完全丧失,则称迷魂成功。儿童在迷魂状态下,由於自我意识被抑制,极易受法师意念暗示的摆布,法师随即念《附体咒》使鬼神附於儿童身上,从小孩嘴中套问鬼神来历,并且列数罪状使其招供。
待考召完成,要依鬼律行法对鬼魅处置或押赴地狱,或表示悔过後责令离开被害之家。法事结束时要使被附体儿童醒魂。还要将用以立狱的灰、竹竿、符幡抛入流水,同时焚钱、纸马,犒劳酬谢所召神将。
捉妖又称收妖、降妖是捕捉鬼物的法术,与驱鬼一起总称为收邪、驱邪:妖怪则指各种自然物化成的精魅。干宝《搜神记》假托孔子说:夫六畜之物及龟、蛇、鱼、鳖、草木之属,久者神皆凭依,能为妖怪,故谓之五酉。五酉者,五行之方皆有其物。酉者,老也。物老则为怪。凡是魉魅、山魈、木客、妖狐、五通之类,都是人们想象中的妖怪。古人认为妖怪能迷人害人,致人疾病,带来灾难,故道教创出捉妖捕怪的科仪。简单捉妖术是以符咒镇压,谓能使之现形被拘。而复杂的收妖法便须结法坛,由法师召遣神将捉妖。符箓派道士都习此法术,而正一派道士尤擅胜场。宋以後雷法盛行,法师多召雷部神将执行捉妖。通常在病患或灾患发生以後,经法师勘合为妖怪作祟,则行符、咒、诀、罡,召遣神将前往收捉。
捉妖的科仪排场盛大,充满戏剧性的表演。法事的重要环节首先是要结法坛,二是要召神将。妖怪来去无踪,凡人自然斗它们不过,於是道教役使鬼神的方术便有了用武之地。法师所召的神将,大多威猛狰狞,常见的有雷部邓、辛、张、陶诸元帅,赵公明、王灵官王善、马灵官马胜,死後成神的关羽、张巡等。通常还要发檄、牒、札请当境城隍、土地、祀典正神前去助阵,有时也召龙击祟。法事中还有不少模拟与妖怪战斗的场景,这是捉妖科仪的特色所在。
捉妖法术的模拟对象是军事上围歼敌寇和狩猎中围捕禽兽的场面。这种模仿虽然也用一些仿造的剑、鞭、铁索等等,但主要是靠法师的符、咒、手诀、罡步体现的。捕妖的鹰、犬就是靠掐诀和存想来体现,捉妖的利器及工具也是由存想而来。例如,捉妖中常用的天罗地网就是一边念咒,一边掐《天罗地网诀》──两手交结并伸两指左右张开,并渐收拢,象徵著张网、收网捉妖的过程,同时存想妖邪被网住。
符箓法术—掐诀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掐诀又称握诀、捻诀、捏诀、法诀、手诀、神诀,有时称斗诀,简称为诀:它是道法的基本方法之一。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间结成某个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它和步罡一起,是道法和行持时的基本的形体动作。
道士诵经、念咒、步罡、结坛、召将、气禁、收邪、治病、祈禳等的各个环节都要掐相应的诀。《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九:凡行步、问病、治邪、入庙、渡江、入山、书符并须掐诀目。
掐诀是从古代的气禁之术中继承下来的。道教在发展中依据自己的神谱和法术理论,作了增益、改进,形成庞大的手诀系统。
手诀的基本成份是诀文:诀文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北斗星、十二辰文、九宫八卦、二十八宿等。如在第二、三四指的九个关节纹上,以三指(中指)中纹为九宫中文,馀八个关节纹为八卦文(依据後天八卦位从四指根部关节纹为乾文起始);二至五指上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文。每掐该文,即象徵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於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徵宇宙中天象的运行、造化的奥秘、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变换,故通过诀文,在手上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宇宙图景,如《阴符经》所说的那样,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由诀文加上其馀指掌联结方式构成诀目,通常说的掐某诀即指某诀目。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复杂的诀目则要同时或依次掐多个诀文,比如飞捻北斗时,便须迅速捻过七星本文共七个点。有时尚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间的交结,甚至双手并用。
十二辰文的掐法如下:
子文,大指掐四指根部。(掌指之间的关节线上。下同。)
丑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寅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卯文,大指掐二指(从根部起算)一、二节之间(关节线上。下同。)。
辰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巳文,大指掐二指顶部。
午文,大指掐三指顶部。
未文,大指掐四指顶部。
申文,大指掐五指顶部。
酉文,大指掐五指二、三节之间。
戌文,大指掐五指一、二节之间。
亥文,大指掐五指根部。
八卦和九宫文:
乾文,大指掐四指根。
坤文,大指掐四指二、三节之间。
坎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离文,大指掐三指三、三节之间。
艮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震文,大指掐二指一、二节之间。
巽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兑文,大指掐四指一、二节之间。
诀目的构成主要依据於道教的神谱和要对付的对象:如前所说,所谓掐诀,是指掐某诀目。诀目是由诀文构成,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诀文可以通用。诀目的数量大,每一道派常绘成诀谱,在本门内授受和运用。诀目的设计,大抵一是依据著神仙谱系,一是依据所要对付的对象。
依据神仙谱系的诀目,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道教的特点,表现了它的法术与散漫於民间的巫术的区别。道教的神谱极为庞大,而且不同的道派尚有某些不同。但就行法而言,经常要涉及到的有尊神、祖师和神将三大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诀目。
与尊神相关的诀,比较常见的有玉清诀、太清诀、上清诀、北帝诀等。玉清诀,又称上帝诀、玉帝诀,诀文在中指中节。上章表、统领天仙兵马、指挥行瘟使者时掐。上清诀,诀文在中指上节,召请上清兵马时用;又一法掐中指指甲下,问病时用。太清诀,在中指下节。
与尊神相关的诀,有时不直接称尊神名讳,而用其坐骑、法器等来代表。比如炼度仪中请太乙天尊临坛,法师掐狮子诀:左右手掌交叉搭在一起,左手大指屈掌内,馀九指皆露於外。原来太乙天尊坐骑是九头狮子,这一手势九指外露即为象徵。类似的又如莲花诀、宝相莲、以及大小猪头诀等,掐之象徵斗姥降临。原来斗姥常趺坐於莲花上,又其拉辇的神兽名獬,形象是猪头上生角,故以之象徵接斗姥驾。
祖师诀中最重要的是天师诀和本师诀,代表本派祖师或者天师降临,有时法师存想自己化身为天师指挥神兵驱邪时用,掐法是左手大指掐二指第一节。
代表神将的诀目数量最多。因为道教神将的数目本来就很多,且各派法术所用的神将不尽相同。就比较重要的而言,有元帅诀,代表雷部元帅;都监诀,代表统领神兵的兵马都监;天丁诀,代表天丁力士;功曹诀,代表召唤神界管理案卷的功曹。其它还有日君诀,代表日君,月君诀代表月君,以及代表五方星斗的诀目。
至於据要对付的对象,以及相关科仪所设计的诀,就更难计其数。因为治病、驱邪、炼度、禳灾的法术门类繁多,相应的诀目也就数量庞大。这类诀目有以所要对付的邪秽立名,如虎目、鬼目;有以法师的行持为称呼,如煞鬼目、禁鬼诀、握雷局;也有以所持神器、手段为号,如三叉诀、剑诀、金桥诀等。相关的法术体系中都绘成诀谱一一载明,法师行法时必须严格依式掐之。
诀目数量繁多,这里所说的只是其主要类型。由於它们的象徵所在,因此主要是掐之表示启请或召唤神灵,或者以之表示布上神灵之气,克制作祟的鬼神。
上述符咒诀步,加上使用剑、印、灵幡、灵图、照妖镜和其它法器,构成行法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炼气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炼气的由来:炼气是道教徒日常修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持久地锻炼导引和呼吸,融会天地之精气於自身,祛除疾病,长生成仙。中国古代就有炼气之说。南朝刘宋鲍照的《鲍参军集》有句称,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淮南王者,即西汉刘安(前179122年)。道教养生之术继承了古代的炼气方法。唐代高道孙思邈有《存神炼气铭》称,如欲存身,先须安神。如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悔,气海充盈,心
003 道家法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