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2/2页]

神机鬼藏 赤血红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注:
      (16)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须塞兑,以防神气外泄。
      八论回光调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堂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了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州,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内息者也),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17)。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注:
      (17)《阴符经》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贼,逐于外物,“贼”。(夺也)吾之气失之虚空(即天)。修道者有见于此,乃从五贼下七行逆修返本之功,自虚空“盗”(反夺也)回吾之元气,攒簇一处,聚而成丹。
      九论采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入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18)。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20)。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来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21),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丹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22)。不采之采,是名为采(23),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水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21)。
      注:
      (18)若待元气发出,外肾举起,无形之气,化为有形,落入后天,谓之药老,不可采取。要知大道无形,有以外肾举起为活子时采取之候者非矣。黄元吉先生亦云:‘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锻炼之神气,突然打坐,忽见外阳勃举,便以为阳生药产,岂知此是后天之知觉为之,凡火激之而动者,何可入药?”
      (19)阳气微有动机,待出未出,虽属先天,尚在微弱,谓之药嫩,亦不可采。必要取其不老不嫩,方采药之真火候。当其阳气将到外肾之时,起坐用功,其意在此。
      (20)此一阳初动之活子时也亦曰玄关窍开。
      (21)所谓以色情来之,乃喻神气相抱之情形,如夫妇之相恋,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驭气,以气合神,神气合一,方为采取。
      (22)药己归炉。
      (23)神气本为一体,混融不离,不必有为之采,搬弄后天,只须神气相抱,自得采取之功。王重阳祖师亦云:‘其采取之妙,如发千钧之弩,惟用一寸之机似采非采,不采实采,乃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见丘祖与王祖一脉相承。
      (24)阴精与元气不同,炼之得当只可固肾保本,不可结丹。
      十论交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追(25),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下丹田)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注:
      (25)此为虚数。
      十一论河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间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26)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注:
      (26)此处指内息,内息者内气也。
      十二论采真阳之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大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27)。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注:
      (27)采取之诀见前。
      (28)玄关兆象。
      十三论合日月真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28)。
      合月之气亦然。
      注:
      (29)此法较前法偏执,且条件性太大,可以不用。
      十四论接天地之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木(30),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注:
      (30)须此天人合一之气可以凝聚成丹,点化全身阴质,返还纯阳之体,脱胎神化。
      十五论得丹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相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造,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或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大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心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油印后记
      此篇经陈撄宁先生圈点,并批曰:“此篇字句,错误之处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错误,而无法改正,只
      得仍旧。道理说得甚好,但嫌其名词复杂。”云云。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