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提催灵闰(音按)妙工。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妙通。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外佐以操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
…………………………
【《浑元剑经》明·毕坤撰道家修剑仙经典(二)】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二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夫练剑亦当先开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又诗云: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操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
【关于咒语】
咒语,在道家修炼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什么叫咒?《说文解字》中载:“祝者咒也。”在黄帝时代祝、咒是不分的,黄帝时设的官职祝由,又叫咒由。咒语起源于古代巫师祭神时的祝词。《尚书;无逸》说:“厥口诅祝”,疏云:“祝音咒,诅咒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说明最初的咒语就是用语言告诉神明要求惩罚恶人,并向神明发誓。
??道家的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葛洪在《内篇;登涉》中记载了当时的六甲秘咒:“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列阵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咒语的力量,常人看来普普通通的九个字“临兵斗者,皆列阵前行”。竟然能“无所不辟”真是不可思议,可见咒语的奥妙无穷。道士们在用咒语禁邪时,往往要和存思,行气等法术配合进行,就是说在念咒时使自己进入气功功能状态,所有咒语都是精诚所至的心声,并存想自己与神灵相通。
??咒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重视和研究。气咒法的实质逐步被认识和公开。首先被确认是咒语是一种制控的声波,具有一切声波的特点。1穿透性。它的速度为每秒钟332米,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在遇到密度很大的障碍物,有折射性,根据不同的密度,相应改变它的传播方向。2与温度有关。当温度升高(或下降)一度时,吐音声速每秒增大(或减少)06米。3声压。声压的大小反映了声调的高低,当声音超过某一最大值时,在耳中引起触痛感,还可使人血压升高,听觉受到损伤,出现病态。正常范围内,则使人心情畅达,智慧如涌。4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耳能听见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使人悦耳的乐音多在4040000赫的频率之间。5声波的震动,可产生共鸣现象,发生音谐。
??显然气咒法可以理解为利用声波的穿透性、折射性,带动内气行走,达到意到声到气到。以意领气,以意催声,声气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浑沌气流,达到特种的疗效。
??最近赵炽和赵其昌同志合作,对道家“六字诀”和“呵息吐音法”的吐音进了测试,发现了气咒法吐音时接收以明显的次声频的振动,为气功“六气诀”和“呵息吐音法”为什么能治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掌握正确吐音提供了检测手段。测试的过程是这样的:用谱分析仪h3582ao――25khz,将拾振器放在吐音者头部、胸部,经电荷放大器放到谱分析仪上,吐音时,接收到明显的次声频的振动。如吐“商”音时,出现了6hz的次声波信号,3――4hz信号比较大而平坦,然后随频率增大而下降。吐“多”音时也出现了――6hz的次声频信号,曲线以3hz起随频率增大而下降。
??次声波的频率在00001―20hz之间,次声振动频率低,不容易被吸收;它的波段长,不易被阻挡,低频振动又不容易衰减。因此,它能在人体内传播,穿透病态组织(细胞)内,使病灶组织内闭塞的血管重新开放,并推动其血液流动,从而改善病态组织内的血液循环。在气功态下,除血流速度加大以外,血液粘稠度也下降,血球悬浮,这就给血液及血液中的氧气,负离子,吞噬细胞,免疫球蛋白等物质向病变组织内输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肌体抵御疾病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使病变组织(细胞)恢复为正常细胞。
??近年来,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咒语和脑电波,脑磁场的关系,取得长足的前进。他们惊人地发现,当人在默想一个咒语时,可以从不接触被试者的超导磁强计上,测到一个相对应的脑磁图。测了27个词语,就发出了27个词语的脑磁图。
??我们在修炼时,感觉到气咒法是一种以声音节律为中心的心身气功效应。它至少包括音律,心态、念力,气份等多种缺一不可的因素,是它们的综合效应。
…………………………………………
【人体波动论―关于气循经络的中医机理研究之新假说。】
贵州省黔东南州科学技术局(556700)贺定轩
提要:
本文提出了人体波动论假说,应用现代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观点对经络、气功、中医机理作了简要的说明,完全证明华夏祖先对人体科学和现代医学的伟大贡献,同时建议加强对人体波以及生物波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前言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理论上博大精深,人们利用中医、针灸治病,对许多疑难病症的疗效使外国医学专家都称赞不已;但是,众所周知,由于中医与现代自然没有接轨,诸如什么是人体的“气”?经洛的本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从《黄帝内经》诞生时起一直困惑着人们,至今已经2500多年了,这些问题,现在应该是认真解决的时候了。本文提出人体波动说,作为应用现代生命科学解释中医经络理论的一种猜想,希望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两大科学之间架起桥梁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有关经络的主要研究史实与启发
千百年来,人类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在对生命和人体自身进行着广泛深入的研究,现代人体生命科学已经研究深入到细胞分子、神经网络等微观世界,真可谓战绩辉煌。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象学说、精气神学说等祖国医学和古典气功理论为代表的传统人体科学,也是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然而这些传统理论却自成系统,丝毫没有向现代人体科学靠拢的意愿。纵览各主要传统理论,除阴阳学说勉强可以与现代哲学和物理学挨边以外,“气循经络”可以说是中医和气功的共同机理,也是现代人体生命科学难于解说的核心问题。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波,象电磁波;光波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声波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一样,人体中也应该有波的运动。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过:“人体中这看不见的能量就是波。人身上有多少种波,若干种波会引超级共振。”这就恰好一语道破天机,阐明了传统人体科学的真谛。从下面简述的有史以来气功与经络研究中主要事例,可以看到人体波的“影子”,得到经络中所行之“气”即是人体波,经络就是人体波传播网络的重要启发。
1、传说华夏祖先由气功导引发现经络,《黄帝内经》就是最早的中医和气功名作,气循经络是其基本理论之一。现在,中医的治病疗效和气功的强身健体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2、西方人体解剖学在人的死亡肌体上寻找经络的类似管线的有形实体,这一企图宣告失败;仅仅得到了经络部位,特别是穴位上微血管和神经细胞比较其周围组织而言,数量相对地较多、较为丰富的结论。例如:后颈部的风池穴中有颈动脉,分布着枕神经面部人中穴分布有上唇动脉和三叉神经第二支手上合谷穴中有掌背动脉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等等。
3、五十年代,日、中、德、苏等国先后发现了经络的低阻抗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医学科研人员采用低阻抗法、高振动声法和隐性传感法证明了人体经络与《黄帝内经》上所载无丝毫差异;苏联科学家用激光测得经络是高发光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测得经络是人体表的低电阻区,是体表电流的通道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但表明祖国医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且证明人体经络正是各种波的低阻传播通道。
4、上海教育学院生物系师生从分子细胞生物学角度验证,与非经穴处相比,人体经穴细胞的at(线粒体腺三磷)数量较多;而德国物理学家则确认肌肉细胞的液晶态性质,最能与at保持最密切的接触,从而得到较多的能量。
5、经络“量化”研究从五十年代日本研制的“良导络测定仪”为起点,至九十年代各种经络动态测定仪。经络治疗仪相继出现,其中成绩有经络电图仪,它能一次测取十二经络的全部信息,并由电脑运算,在提高诊断水平上具有很大实用价值,以及民间针灸协会运用数学公式推导最佳时候选取针灸穴位,使传统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6、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体中生物电化学现象。1991年美国生物化学科研人员发表著名论文,阐明了人体中以钙离子振荡为特性的生物电化学波现象,可以解释经络学说中大量难解之谜,对于揭开经络实质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还严正指出,“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过于集中在生命的粒子(物质)现象,如分子、细胞,对生命的波动现象则有所忽视”,这各作法是不正常的。至此已非常清楚,提出人体波学说来说明气功和中医中气循经络的科学实质,不但已经具有相当的研究依据,而且是时机已经成熟和十分必要的了。
二、人体波动说的主要观点
人体波动说认为:“人的各种生命活动使体内产生具有复杂的电化学性质的生物波;经络具有产生这种人体波并使之传递的物理性能,而处于肌体组织的特殊地位,成为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感知外部环境,协调内部机制的信息调控网络,因而也使人体真正成为富于整体性的复杂的开放系统。
人体波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1、人体波是人体内各器官生命活动的本征体现。现代人体解剖学查明:人的肌体组织主要由肌体细胞、微血管、神经细胞及组织间液等组成。人的肌体细胞具有典型的液晶态特性,极易产生波动;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周期性,都会成为波动之源,在体液中产生类似声音那样的机械纵波。体内器官活动最强的有心脏跳动,以此为动力的波叫血涌波;还有肺呼吸,以此为动力的叫气动波,两者较强,叠加为气血涌动波,简称气血波;其他脏器的功能性活动,包括神经纤维的运动都可能使气血波发生变动,因强度很弱,好象要附加了一些人体波的微小分量似的;另外,人体的宏观运动包括肌肉、肢体运动也会使人体波变化,真可谓是生命不息、波动不已。
2、人体波产生于经络的微循环功能,具有类似机械纵波的形式。人体解剖学已查明,肌体组织的不均匀性,其微循环的灌流功能也相应地表现为强弱不同的档次;经络和穴位虽然与其周围组织的组成成份相同,但微血管和神经细胞则相对地多一些,使经络微循环的灌流功能也相应的较前一些,并分成了经脉、络脉、孙脉等不同的层次;这样,随着微血管动脉端的动脉血液一阵阵的涌来,经络沿线的细胞间液自然形成了浓度和密度呈周期变化纵波,这就是血涌波,其动力来自心脏收缩,所以频率与心率相同。同样,人的肺呼吸使胸腹隔肌上下运动,在肌肉组织上形成阵阵压缩,使腹背部的任督经脉上产生体液疏密波,这即是气动波,其动力来自呼吸运动,所以频率与息率相同。由此可知,人体波的动力虽然来自各器官的生命活动,但直接产生原因还是经络上较强的微循环功能,故也可称之为经络波。
3、人体波实质为电解质振荡,具有正电脉冲的电化学性。人体电解质平衡理论指出,体液实为电解液,其中的营养物质就是各种阴阳离子,如k+、na+、ca2+、g2+、fe2+、等阳离子和32、cl及蛋白质和肌酸、肌酐等阴离子;从整体上看,血液、细胞内液、细胞间液中的阴阳离子总和相等,正负电荷抵消,肌体呈中性。但是在营养交换过程中,动脉血因血压的作用从微血管动脉端的管壁渗入细胞间液,使间液中浓度变大,再从细胞间液渗入细胞内,但是细胞膜是有选择性的生物半透膜,只让o2、cl、h3等阴离子和一些肌酸、肌酐等顺利通过而进入细胞内液,而使k+、na+、ca2+、g2+等阳离子不容易进入细胞,这样,瞬刻间,细胞之间的组织液便多出了钾、钙等阳离子,使包围所有细胞的体液带上了正电。待细胞内的负离子等回到细胞间液中来时,体液便又恢复了中性。由于经络上微血管较多,体液浓度相应也比其周围组织较大,于是经络上便产生了以正离子(钙离子)疏密振荡为特征的较明显的正电脉冲;如果测量,将可得知经络上的内电流是从任督中脉流向四肢末端的。形为纵波的体液波这种特殊的电化学性,使得整个人体波都带上了复杂的生物波性质,而且使经络系统对光、电、声等物理刺激反应特别敏感,物力上表现为较强的液晶特性,在生理功能上表现出更为明朗的相对独立性。
4、人体波携带着各脏腑的信息分量,以共振的形式运行,经络则表现着人体波的这种共振运行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通过相应的经络和四肢各部联系着;各脏器的不同结构和自身功能性运动,对波的阻抗也不同,好象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和磁感元件一样,带着明显的移相作用,加上皮肤的反射作用,整个经络形成了人体波的平衡振荡。十二经络正是表现了人体波不同相位的振荡,而且振辐大小也各有不同,按一定方式排列起来,好象十二经络在依次流动一样。人体波的振荡运行性质使整个经络系统成为五脏六腑各大组织的信息载波网络。
5、经络上的神经监控着人体波的运行,以信息载波的形式传递给大脑中枢神经与各部器官组织联结为一系统整体。前面说到,经络上还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这些纤维状的神经犹如飘立在溪流中的水草一样,时刻监视经络上波的运行情况,实际是感知着脏腑各组织的功能,并迅速把它们的信息由神经系统传给大脑中枢;有时也按照大脑神经中枢(可能主要是植物神经)的指令,或紧张强直,或放松飘逸,调节着波的运行,调整着脏腑各组织的功能状态。人在心情舒畅时会胃口良好,浑身是劲,而在思想受挫,精神不振时,却肠胃不适、全身乏力,或许就是神经影响人体波运行的原因。
6、经络上的穴位具有类似“无线电天线“的功能,起到使人体联系并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皮肤是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分界面,体表的穴位有的是经脉的末端,有的就象垂直体表皮肤的经脉,并且微血管和神经细胞相当丰富和集中,所以对外部的声、光、电、压力、温度等各种物理刺激,都会很快感知,即通过人体波的变化传给大脑神经中枢和与经络相联的各部器官,并使之作出调节性的反应。例如,人在正常状态时,十二经络中人体波的振幅大小、相位先后等排列规律,就是与外部环境状态如日月、阴阳等主要矛盾方面的影响相互一致的。当然,穴位作为人体波反射点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如病态或气功态),穴位也会使人体波折射出体表之外;不过这种折射非常微弱,而且使人体波发生了分解,其中周期性的正电脉冲演变成了低频调制式电磁波,也包括红外线;涌动的纵波变成了人耳不能感知的次声波;这两种折射波因物理性质和传播速度相差极大,以致于冲出体表皮肤后便分道扬镳了。这就是人体波折射即所谓“人体外气”的真面目,也是人们探索多年,总是测量不到完整统一的人体生物波,而只是得到低频电磁波、红外线、次声波等“碎裂外形”的原因。
7、人体波不同的共振形式对应着人的各种功能态,外部刺激和人的主观锻炼都可以调节人体波的振荡而改变人的功能态。人体的正常功能态具有如前所述的平稳型振荡形态,疾病的感染可以破坏这种平稳的共振态,使人体波进入低能级的或不稳定的振荡态;反之,各种物理刺激如针灸、推拿等则可以改变其振荡态,还有许多药物能变换体液的离子状态,从而调节人体波振荡态,使人的功能态恢复正常,这或许就是中医中药治病的重要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人的主观锻炼,尤其是气功活动能迅速使人体波达到高能级振荡态,使人体进入良好的气功功能态。其形成过程大致分以下三步:当呼吸频率调整得当,并以意念沿线顺次放松任督二脉,气动波即会在此二脉形成自循环振荡,这就是小周天气功的初步振荡形式;当小周天振荡进一步与血涌波发生共振时,即会形成十四经脉的大周天循环,这是中级振荡形式;如果全身的经脉、络脉、孙脉上的神经全部放松,形成“心平气和”、“意气风发”的内环境时,气动波、血涌波及至脏腑波的意念波的分量便可形成全身的共振,这时人体就进入了高度入静的气功功能态。在上述高能级的共振状态中,经络上的神经高度放松减少了波行的阻力,人体的微循环灌流功能增强,经络上体液浓度也相对增大,当这浓度达到某临界值时,肌体细胞即表现出良好的液晶态性质,与at保持更好的接触,从而取得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千百年来,人们在气功锻炼中能获得祛病防病、强身健体的效果,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四、古典中医、气功理论关于人体波的典型论述
对照祖国医学和气功理论中关于经络行气的论述,验证人体波动论假说,“气”即是人体波已是毫无疑问的了。
中医指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灵枢;本藏篇》等文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若川、穴若泊、其行者气也。”“界为十二,实为一脉。”显而易见,上述的“气血”即为气血波。十二经络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名称,维系着手足脏腑相联的关系,不但表现出人体波平稳振荡中不同线路位置的相位和振荡特征,而且反映出阴阳交替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中医经络的子午流注理论,其本身就与“人体整体观“和”天人统一观“是一致的。
《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中说:“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的太阴肺经,自胸中出于中府,止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经止于足厥阴肝经,而得始于手太阳肺经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阳从头走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综上所述,可见十二经脉,实为一脉,即人体波在不同的循行路线的不同形式,经络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阳、少阳、厥阴名称不但表明人体波的传递方向,而且表明振幅强度,大者为太阳、太阴,次者为少阴、少阳,再次则为阳明或厥阴,由于经络是人体波阳离子振荡波循行线路,可以预测手部的电位高于胸腹,头部电位则高于手足。不过这种高是微弱的,本人曾用万用表测量手指端的电位比胸部高002伏。
如图所示:(有经络波运行示意图,可惜传不上)
应该是纵波,为便于观察绘成调幅波形成:图中7个同心圆分别叫做太阴圆、厥阴圆、少阴圆、中线圆、少阳圆、阳明圆、太阳圆。以一天十二时为极坐标,可以清楚看出十二经脉子午流注方向、大小、链接关系。
中医里的“元气”或称“真气”,“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宗气”产生于呼吸,“气海”穴位片,可见“元气”、“真气”即血涌波,“宗气”即气动波也。“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显然,这里营气是指体液中的营养物质,包括内分泌液等,是从营养角度来看人体波的。“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说的是人体波的正电脉冲形成的高电位和热效应,因而起到保卫股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可见,“元气”、“真气”“营气”“卫气”实质上是气血波的四种功能作用而已。
《难经;八难》等文中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这就是说人体波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必然反映;《类证治裁》中说:“神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宝,形者神之宅。这说讲清楚了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导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与我们前述的经络中的精微物质,人体波,以及神经活动三者关系是一致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人体波动说的实质,才能使中医中的“人本整体观”和“天人统一观”得到科学的解释。
《奇经八脉考》等文载:“任督二脉人身中之子午也,乃丹经“阳火、阴符升降之道,”任督若通、百脉皆通,故“进阳火”、“退阴符”而行河车转运之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所通,气流则形和,气逆则形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通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河车搬运“即小周天循环。说明导引气功可使人体波一气所通,全身共振共振,达至辟除外、强身健体的作用。这里,“练精化气”即是人体波小周天振荡,“练气化神”即为十二经络共振,“练神还虚”,“练虚还道”则是全身五脏六腑大小经脉、络脉、孙脉,以及意念精神活动等都参与了共振,成为更高级的气功功能态;这就恰恰说明,气功活动中的不同阶段正好与人体波不同层次的共振状态相对应。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开头所提的“经络的实质是什麽”等问题,至此已作了基本回答,结论是,以人体解剖学和现代物理、生物化学为基础的人体波动说,已经开始使得经络的神秘、中医的奥秘、气功的诡秘等都露出了美丽的庐山真面目。所以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神经生物学成为科研热点的时候,有必要建议我国的生物学和医学科研人员应该重视祖国传统医学和气功理论的开发工作,加强对人体波乃至整个生物波理论的研究,特别要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电子测量技术对人体波的振幅、周期、波形、相位,包括十四经脉的内压和电流及其变化规律作全面的分析,对人的意识活动和环境影响所引起的人体波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创造出更有效的疾病防病治病理论和方法,真正做到祛病抗老、强身健体,充分发挥人的潜在体能与智能。待到系统完整、综合统一的现代人体生命科学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告,正象科学家李约瑟所预言的那样;“经络之谜终将由中国人民自己揭开”了!
………………
经络、丹法、咒语、剑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