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四十八话:有缘[2/2页]

娇娘发家录 树洞里的秘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气有礼,一边跟唐村长寒暄起来。
      “晚辈一路走进来,见贵村风景宜人,安静祥和,村民们和睦相处,有说有笑,觉得亲切万分,就像是回自己家一样,使得晚辈都想在此落户安居了,唐村长治理有方啊。”
      “哪里哪里!这全是我们村村民淳朴善良罢了,都是乡下人家,没啥弯弯绕绕的,只求生活温饱,踏踏实实过日子,可没那个闲心琢磨别的。”
      唐村长听得外人夸村里风气好,心里自然高兴,忍不住想着,幸好把曹婆子母子逐出村了,要不然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那可不美。
      李觅就叹,“村长说得也是,老百姓辛苦操劳,不就是为了生活温饱嘛,可惜如今南边战事纷纷,昌乐国来势汹汹,也不知道会如何呢。”
      说起这个,村长也忧心呢,“是啊,但凡打仗,苦的都是老百姓哟!听说岭南关那边不少百姓都举家逃离了,就期望那余大将军发威,能将敌寇挡在岭南关外前进不得才好,要不然,我们荆州府这些百姓,也要背井离乡了。”
      李觅深有同感一般接道:“是啊,自古战乱或者天灾苦的都是百姓,我听家里老人说起,五十来年前南边那场大旱灾,就害了不少老百姓呢,就说荆州府,如今好些人祖辈当年都是南边逃难过来的。”
      宋秋安静陪在末梢坐了,竖着耳朵听他们说话,并不插嘴。
      一听李觅这话,心里就忍不住嘀咕,看吧,来了来了,说到正题上来了。
      她抬眼往耳门处看了一眼,不见屋里有什么动静。
      但她知道,太公肯定在里头。
      还不出来,村长爷爷都兜不住了呢。
      瞧吧。
      村长一听李觅说起五十年前的南边水患,更是觉得跟李觅相谈甚欢聊得很合,附和道:“是啊!我们村,祖地就是南边的,也是因为当年那场大灾,祖上逃难出来,到了这荆州府安了家的,李公子也是荆州府人?”
      李觅道:“晚辈是湘州府人,但晚辈表姨家在荆州府,小时去表姨家小住,常爱听门房伯伯讲故事,他本就是当年逃过来的灾民,当年就只他一个人活着出来了,心灰意冷不愿回乡伤情才卖身为奴的。”
      “听他说他家是陇州府的,当时陇州府是受灾最严重的,三年大旱,颗粒无收,又缺水,好些人活活饿死渴死了,才不得不往外逃呢。”
      村长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小时候也没少听老人们说起当年那大旱的厉害,是以很是有些感触。
      “是啊,陇州府的确是受灾最重的。”
      李觅便问,“唐村长祖地也是陇州?”
      村长点点头,“是呢,我们祖地是陇州府下青山县的,听我爹说,当时我们左近一干村子,就没哪家能拿得出一把米的,还死了不少人,大家都怕了,所以这才不得不举家往外来找活路呢。”
      “青山县啊,那可是个好地方,晚辈喜欢游历,也曾去过那里呢,当时正是桐花开的季节,满县城都是桐花烂漫,美丽至极,还有,那辖内的重明镇,有一片百里竹海,身处其中,真是犹如仙境之地一般。”
      李觅侃侃而谈,神色带着一丝追忆。
      “还别说,就连那竹海方圆的村落,处处风景秀丽,都格外的养人呢,只是有处稀奇,听说原先是叫金华村的,却荒废了一个人都没有呢。”
      宋秋听着,心里腹诽,这先还说他们村里养人呢,可见就是打着目的来的嘛。
      她正好奇太公怎么还不出来呢。
      就听村长笑道:“哎呀,李公子去过青山县,还去过重明镇?真是有缘,可巧,我们祖地就是重明镇的,你说的那荒废了的金华村,原先就是我们家所在呢!”
      李觅一脸惊奇,“哦?竟是这样?那还真是缘分啊!”

第四百四十八话:有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