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后从北京传回来了消息,果然不出和珅所料,颙老子乾隆给收拾了。
虽然和珅派人在半路上扣押了乾隆从南京发往北京的两道密旨,但乾隆毕竟是乾隆啊,那可是封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个皇帝中出类拔萃的者啊!
乾隆的圣驾刚一离开南京,还没走到淮安就感到有些不对头,派人再一打听,结果是远在京城的刘墉和福康安他们根本就没有接到什么密旨。于是乾隆当机立断,立即下旨:圣驾立即赶往聊城!然后乾隆在聊城又紧急召见了福康安,同时派人立即传旨给直隶总督岳钟麒,让他火速带兵前来山东护驾。经过这一番周折,最后才算是想办法把老十一颙瑆给收拾了!
在朝廷发给各地督抚的邸报上说,成亲王颙瑆在监国期间,诸多国事处置不当,以至于朝野动荡,民怨沸腾,着:削去亲王爵位,撤掉一切差事,交宗人府永远圈禁!另外朝廷还处置了一大部分玩忽职守的官员,估计他们都是这次颙瑆谋逆篡位的同伙。
刚一听到这个消息,和珅还有点儿纳闷,可转念一想,这也难怪,要是明明白白地说儿子想杀老子篡位,那当爹的脸上多没面子啊!这样糊里糊涂的一处置也就算了,虽然人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也只是在背后议论议论罢了,谁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当着乾隆的面儿说啊!
经过了乾隆回京收拾颙瑆和尹继善在自己身旁安排眼线这两件事之后,和珅又把这前前后后经过地坎坎坷坷想了一遍。包括阿桂第一次奉旨秘密前来南京收拾自己,还有钦差大臣刘墉第二次大张旗鼓地来南京跟自己叫板。最后都让他们夹着尾巴仓皇北顾了,这究其原因,就是自己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朝廷的意图和他们这伙人地动向和形踪,——其中刘全安置在北京和南京两地的多如牛毛的密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提前掌握信息和保证谍报战的胜利是这几次取胜的关键所在!
虽然在古时候人们就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对信息地理解哪能跟和珅这个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人比啊!加上这一次因为苏琪儿的贴身丫环琴心的事儿,那可是差一点儿就误了大事啊,所以和珅觉得自己有必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庞大的信息网了,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不择手段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千方百计地刺探朝廷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情报,以便自己在决策重大问题时能有地放矢。
一想起这个计划,和珅顿时激动的热血沸腾!说干就干,和珅先把刘全叫了过来,问了问以前他在北京安排地眼线,然后就跟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刘全一听,兴奋的也是张牙舞爪。立即就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最后他们主仆二人一商量,一致觉得杜子杰以前就是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又在江湖上叱咤风云了这么多年,见多识广,可以说是手眼通天,让他负责搜集各地情报的工作。实在是一个最佳人选。
三天之后,这个专门负责为和珅搜集各地情报地机关就成立了。和珅经过一番前思后想,最后给这个机构敲定了一个比较别致又特殊的名字,——“听风处”,那意思就是能从风里听出动静来!
和珅决定还是由刘全担任这个“听风处”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处长了;杜子杰担任副处长,成员都是刘全从下边各个机构精心选拔的各式各样的人才。——按照和珅的用人策略,对待这些人也必须要“恩威并用”,具体说来也就是“以情结其愿,以利满其欲。以威制其心”,不然就根本无法驾驭。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个秘密的特务组织,刘全也就相当于戴笠戴老板的角色。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最后选取了一百名各式各样地角色,作为“听风处”的第一批成员,之后又经过了几天地纪律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然后就在杜子杰的带领下分赴各地去执行任务了。
因为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朝廷的一举一动那是相当的重要,因此京城也就成了他们“听风处”今后的工作重点,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在杜子杰的带领下在北京长期潜伏了下来。刘全坐镇南京,“遥控”指挥他们的一切行动。
对于这个机构如何运转还有如何去驾驭杜子杰那些人,和珅对刘全是充分相信的。这么多年,刘全在和珅的这棵大树下,早就练就了他自己一套独特的对叛徒的惩罚和对有功人员的奖励措施了,其严厉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雍正的粘杆处和国民党的军统组织。
前几天和珅收到了白瑞从山东白莲教总堂送来的亲笔书信,信上说他已经成功地干掉了白莲教的教主王聪儿,现在已经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主;眼下正在白莲教的内部加紧培植属于他自己的势力,然后就可以率领大家全心全意地为他和大人效力了。
和珅一想起今后自己要时时掌握北京乾隆的一举一动,他忽然就想起了白瑞当年曾经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了。
白瑞当年以“白莲使者”的身份告诉他,说他们白莲教自从清廷入关开始就一直在和紫禁城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几十年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向皇宫大内输送小太监。以前送去的一些太监,现在有好些人都已经成了乾隆身边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有几个还当上了各宫的总管太监,——那乾隆的一举一动岂能瞒过他们啊!
想到这些,和珅觉得现在有必要在这场情报战中跟白瑞好好合作一下。既然白瑞手下的人
第三卷 PK乾隆 160章 信息共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