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得旨嘉奖,召诣京师。十八年,复调署陕甘总督。十九年,命署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二十一年,实授两江总督。二十五年,上命增设布政使,其请分设江宁、苏州二布政使,而移安徽布政使驻安庆。二十七年,上南巡,命为御前大臣。二十九年,授文华殿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三十年,上南巡,年已七十,御书榜以赐。召入阁,兼领兵部事,充上书房总师傅。三十四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三十六年,上东巡,命留京治事。是年四月,卒。赠太保,发帑五千治丧。
一则与曹雪芹的故事:尹继善初到南京,曹家刚已北返。不过,尹继善的总督衙院,与曹家在南京的“老宅”相邻。其时又兼两淮盐政,也是做着和楝亭(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一样的官。尹继善在南京一住,才日益体会到曹家祖孙数辈、历时六七十年之久,在江南一带的深得人心远非一般俗常仕宦可比。尹继善对曹寅,本已久所心慕,至此,宦地相同,官职联属,自己也十分喜爱诗文书史,于是有意无意之间,都在学步楝亭。在这种心情之下,尹继善自然留意于访询曹家的现况,子孙的下落。大约到乾隆十九年再署两江总督时,尹继善乘着搜罗人才之机会,决意务必跟寻楝亭的后人。而曹雪芹此时编述《石头》一记,已经有了脂砚抄阅再评本。意在问世传奇的曹雪芹,正也想为书稿谋一乐为出资刊版的东道主。两相凑拍,事不难成。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曹雪芹由于生计的艰难,为了著作的传布,一到江南。他的才华立即受到了尹继善的赏重,并以楝亭有此嗣孙引为欣慰。初时,宾主相得,情好甚笃。尹继善虽然爱才好士,但全是正统一派人物,眼见曹雪芹的一些言谈行径,渐渐心有不乐之意。尹继善是正人,倒出于一片好心,欲以其正统观念,设法挽救曹雪芹。而曹雪芹对于这种“挽救”,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根本不能接受。这么一来,各无恶意,皆本素怀,可是误会既多,彼此都无法谅解。曹雪芹如要自行我素,不肯污于流俗,就必然被人视为狂妄无状,负义忘恩。他本是为了《石头》一记而仆仆南游的,不想最后事情也就出在这部书上。乾隆二十五年春,为加强管教,乾隆不得不亲“幸”永璇府第,意在察看,不期而遇竟发现了《石头记》。当乾隆查出身有“内病”的永璇竟然偷看这种“邪书”,自然十分震惊恼怒,决心要弄清这部“淫词小说”的一切原委。此事风波很快传到了水璇岳家尹继善那里,不觉目瞪口呆,因为著书人就在他的幕席之间。由是,风声汹汹,人言啧啧,顿时大为紧张。尹继善不肯出卖楝亭的后人,就透消息给了曹雪芹,让他赶紧托故离职,潜身它往,庶几可望避免多所株连。于是,无可回避的曹雪芹,则收拾行装,决意北返。幸而永璇有力,多方弥缝遮掩,设法将事搪塞过去,一时未至酿成大案。
作品相关 001 尹继善其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