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南的队伍正好碰上从侧翼包抄李春仁的那支部队。但唐军哨探只是远远查看,并未接近,是以吐蕃人倒也没发现。
而得知这些消息后,却促使李佑痛下决心,放弃继续围攻石堡城,转而寻找机会进击包围积石山唐军大营的吐蕃大军。而他同时把进攻石堡城一事交给待命于大非川的哥舒翰,并通知后者,严防沿途的吐蕃骑兵。
而后,李佑则令麾下一万骑兵悉数出动,又挑选万名步兵精锐。两万大军连夜出发,日夜兼程从积石山左翼绕道赶赴战场。途中,不光广派哨探多方察查,还以小股骑兵四出引诱敌军探马,致使吐蕃哨骑大半被杀。这也是那马重英为何不曾事先得知唐军主力来袭的原因,他手下幸存的探子一是为了保命,更重要的也是为最终将消息递出,所以回来途中曲折徘徊,最后虽然见到了主帅,但时机却终究还是迟了。
与此同时,剩下的两万唐军步卒也开始从石堡城下拔营,奔赴积石山,这便是后来该处唐军被围不久,便有大部友军出现救援的缘故。
而哥舒翰也没辜负李佑重望,先以乌海城为饵,引吐蕃骑兵上钩,后以两万大军配合城内守军,里应外合之下,一举歼敌大半。随后便留下三千兵马会同守城唐军扫荡残敌,他自己则率军前往石堡城,准备趁胜力拔此城。
其实,那石堡城守将不是没有想过,趁唐军撤退之时,予以衔尾一击。但他手下经过唐军连日攻城,虽堪堪地守住城堡,只是伤亡非轻,原本两千多人的驻军,战后清点居然不足六百之数。他对那退去的唐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当然他也没忘记派人联络马重英,只是所派之人半道便被等候多时的唐兵伏杀而已。
而这人的噩梦还远未结束,就在他为是否出击仍有所犹豫之时,唐军哥舒翰部已经来到城下,二话不说,数千兵士便杀向已经露出破败之象的灰石城墙。
石堡城下,张守瑜望着堆满尸体的城墙,怒火倏然而起。他因为先前便是攻城的先锋官,此次由于另一先锋黑齿岩刚被调走随军,他因熟悉此城情况,又本是哥舒翰手下大将,便被留在这里,听候差遣。他心下恼怒,倒也有些是为了那黑齿小子居然能脱离这等苦地,而他却被留在这儿,又不幸地再次被任命为攻城先锋,这怎不令他心生烦躁。只是这张守瑜却不曾想到,李佑是有意要成全他拔得坚城的头功,这才留下了他。
刚才,第二轮冲击又告失败,他因此脸面挂不住,而听着顶头上司的训斥讥讽更使他火上浇油,当下便在众军之前立下军令状:若是日落之前,再不能攻下此城,情愿提头来见。
他虽然心下恼怒,但也不是没脑子的人。唐军攻城既久,自然也发现些门道。原来这石堡城虽号称“山前只一道而通”,但唐军探子却在日前发现,左边山崖竟然有一条通道直至城头,只是山道狭窄,仅容一人通行,而吐蕃方面也未在此多派人手。
张守瑜接报不久,心中便有了计较。半个时辰后,只见千余唐军背负铁铲等工具,前往左山,就在吐蕃人的眼皮子底下,拓宽山道。那吐蕃守将一见,自然不免有些惊心,只是他想唐军既然大动干戈地在他面前开挖山道,那么从此而过的可能性理应不大,否则何必做所谓的“打草惊蛇”之事,当下只调了二十多人过去,与其称是增援,倒还不如说监视来的贴切些。
但午后不久,唐军正面的强攻便在隆隆战鼓声中拉开序幕,无数涌动的人头和缓慢搬移的云梯,预示着这是又一次惨烈非常的战斗。
当唐军巨弩轰击城门时,吐蕃守将已经完全被吸引于此,片刻都脱不开身。也就在此时,张守瑜麾下近百名由擅长攀岩的蜀军羌兵组成的陷阵勇士也开始在带队军官的指挥下,从左山深处的悬崖上攀登,绕过吐蕃守军的正面,在其侧后方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敌军面前。
刘莫离祖上是羌汉混血,因此这名外表斯文老实的汉子身上却流淌着一股野性悍勇的血液。此时他双手攀上山壁,只见一名握刀在手的吐蕃士兵正在十多步开外,凝视着远处唐军喧嚣的开道营地。他身下是五十多名唐军敢死之士,左侧是傲立的山崖,右边则是万丈深渊。便是以他这般登山老手,此刻却也不敢往右多看。凝神屏气之下,只见他一瞬间有如猿猴一般,双手一撑,两脚借着树枝反弹之力,飞身跃上了山顶。
一阵清风吹来,山顶那头的吐蕃兵猛地打了个冷战,回首望去,却见一具手弩正对着自己,还没等他张口出声,一枝劲箭便迎着他那错愕的眼神激射而来,“噗”地声响,利箭当头贯入。吐蕃士兵渐渐放大的瞳仁中满是攀上山头的唐军身影。
第七十五章 浴血积石(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