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庙堂之谋(二)[1/2页]
万里山河
孤独绕
苏子骐虽然早知这位不学无术的相国大人今日见召,必无好事,却也未曾想到他居然要自己去弹劾瑞王,一时当真吃惊不小。但他为人深沉,又知如今朝廷之中,派别林立,权臣肆意,虽不能说举步唯艰,但行事也务须小心。何况,他一直苦心维持着自己于诸党之外的超然地位。如果被杨国忠这么一说,他就去参奏与寿王,李林甫都过从甚密的瑞王,那么恐怕他苏子骐这个御使中丞也就不必再做下去了。
心中暗骂一声肆意妄为,苏子骐方陪笑道:“大人是否要下官参那瑞王失守姚州一事。只是依下官浅见,瑞王虽然事前不察,但却在南诏续进之前,阻敌于城外,并大破其军,据兵部所说报,一战便斩首一万五千级,俘敌三千多人,而瑞王本部不过一万三千人,伤亡少于四千,这等战绩可评几转,兵部自有考量,就是相国大人也未必不知,又让下官如何弹劾这有功之臣,还请大人三思。”
苏子骐知道杨国忠定是深有阴谋,所以刻意说出这番话来,只为及时堵上他的嘴巴,以免他再说出更加荒诞不经之语。笑话,苏子骐混迹官场那么多年,对一切早已洞若观火,他知道扳倒瑞王对杨国忠半点好处也没有,先不说寿王,瑞王深得玄宗的爱宠,能否参倒尚属未知;就算能如偿所愿,瑞王倒台之后,寿王失去一大助力,反便宜了太子一党。要知,这太子李屿可是和杨国忠仇深似海,眉不对眼的。太子得了乖,难道会白送给对头吗?就是再蠢笨之徒,也断不会做出这种事来。
对面的杨国忠却似早已料到他会有这般答复,当下笑道:“非也。本相要你参他,并不单只为了姚州之事,实则是为了成都及诸州变故,更是为免剑南一道百姓受那惑众妖言。”话至末尾,神情居然严肃起来。
苏子骐听他说得仍旧言不达意,不着边际,心中烦躁,口中却只道:“下官愿闻其详。”
却见杨国忠喝了口茶,慢慢道:“瑞王领着一方节度之职,偏偏不以保家安民为己任,反而官商勾结,贪墨舞弊,任人唯亲,擅选官员。还将朝廷邸报刊行于众,泄露朝政要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兼苛刻待民,聚敛财赋,早已是天怒人怨,民声沸腾。而南诏入寇姚州,说不定便是因那剑南局势混乱而起。难道苏中丞以为这些还不够你上达天听的么?”
苏子骐哪里想到他竟然说出这番话来,一时竟有些茫然起来。正当他张口欲言时,却听杨国忠嘿然一笑,道:“当然苏大人也可选择不加理睬,本相决不强人所难。只是令郎恐怕要在长安大狱多呆一会儿了。”
若说苏子骐前时尚能沉稳自如,那么待听了杨国忠后面一句,则心中已然惶恐之至极。他苏家向来一脉单传,可不知为何,传到他这一代,居然养了个好吃懒做,整日价只知斗鸡走狗的纨绔之徒。
目下他儿子正因误伤人命而被捕入狱中,消息传来,更是急煞了苏家上下。虽然深恨儿子不争气,满想让他在大狱中多吃些苦头,也好收了心性,但所谓骨肉情深,眼下听到杨国忠要插手此事,姑且不论他会使出何种手段,只要事情闹将起来,举朝皆知之下,难道要他苏子骐大义灭亲吗?不然,恐怕会落个纵子行凶的名声,搞不好,这官也就不必再当下去了。
言念及此,苏子骐心中虽然愤恨杨国忠趁人之危,卑鄙要挟,但面上也不禁软了下来,左思右想之后,终于道:“好,正如杨相国所言,蜀中之事,非同小可。明日下官一定拜表上奏,将剑南之事,尽报于圣上,凭其裁断。”顿了一顿,又道:“还请相国多加照顾我儿,免得下官分了心思,连奏表也没工夫写。”
杨国忠见他答应,自然没口称好。又许下承诺,担保令那苏家公子平安回去,而且拜表之后,一众事体,皆不须他自己出面,自有手下官员跟进此事。只是,苏子骐再无心思在此多留,喝了几口茶,应付几句之后,便离开了杨府。
苏子骐才走出后园几步,园内一座假山之后便现出一人来。这位留着八字短须,头带平定巾的中年文士来到杨国忠面前,也不客气,便大剌剌地一屁股坐下。却见那杨国忠此刻非但不予计较,反而亲自倒起茶来,一边斟茶,一边嘴上道:“汤先生果然神机妙算,这苏老头原本甚是傲慢,但关系到他儿子性命,终究无法。”第五十六章 庙堂之谋(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