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二章 秘密调查[1/2页]

纪委那些事 点政果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周志远问:“我到纪委上班前,有不少人送了红包,一共有多少?”他记得,在任职公示期间,一些市直单位的领导找准机会,纷纷送了红包。
      作为一个副处级干部,红包一般情况下是五百,大方一点,也就给一千,周志远只记得收了不少,并不在意红包里的钱有多少,回家以后,就统统交给了杜丽雅。
      杜丽雅说:“你猜一猜收了多少?”她在市图书馆当办公室主任,也送过不少红包,知道这种灰色地带的钱比较安全,并不需要担心。
      “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清理过。”周志远回想了一下所收红包,说:“可能有一万多吧。”
      杜丽雅凑到他耳朵边,说:“总共有四万八千多。”
      周志远吃了一惊,他现在月工资加上各种补贴也就三千多,一年正式的收入不会超过四万五,没想到上任前的红包比一年工资还多,于是惊讶地说:“这个未免太多了。”
      杜丽雅说:“送红包都是看人下菜,你以前在地震局工作八年多,也没见几个人送过红包。”
      她停顿一下,又说:“这次收的红包里,汾远煤业集团装了五千,这个红包等同于市政府秘书长级别。去年过年,我们图书馆给市政府秘书长秦一州送红包,也只送了五千。和你一样级别的干部,如果是在团委、妇联这些部门,恐怕连你的零头也收不到。同样在机关,同样进出一个大院,相差何止百倍,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周志远学的是法律专业,对法律法规有过深入研究。针对数额巨大的“灰色收入”,国家在《刑法》里添加了一项罪名,叫“财产来源不明”,最高刑期为五年。
      然而,《刑法》虽然界定了不明财产的内容,却没有划定具体的量刑标准,使许多法律和制度存在漏洞。一些腐败官员就是钻了法律的空子,降低了犯罪成本,有的甚至逃脱了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
      在今天的官场上,收或不收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收钱的人没事,不收反倒有些麻烦,大家会说你反潮流,是个异类,你不收就是见外了,就不够朋友,就不是自己人。你廉政,就说明你和我们不是一伙人,在政治舞台上,你就得出局。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他不由得感叹说:“尽管大多数公务员收入并不高,但是国家每年招考公务员,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这些人图的是什么?无非是名声好听一些,收入稳定一些而已。”
      “你猜,网络上评判一个好官的标准是什么?是不管贪污与否,只要为老百姓做了事情,就算是好官。好官的底线沦落至此,说明了什么?就像这些红包一样,我如果不收,恐怕会成为官场异类,反而不利于开展工作。”
      再次感叹一番,周志远对杜丽雅说:“这钱你就收着,不过,除了这种灰色收入,有人如果给家里送钱,一律不许收,不能因小不忍而乱大谋。”
      杜丽雅在图书馆工作,每天接触不少人,消息比较灵通,她问:“听说有人给市委书记写信,举报市交警支队长宋边宁受贿,有没有这回事?”
      周志远想起张晋忠强调的“严格保密”,说:“我现在身份特殊,你别去传这些话,同事们议论,你听着就行了,如果你也跟着说,传到某些别有用心人的那里,恐怕要生事端。”
      杜丽雅点了点头,她心里明白,周志远所处的位置敏感,有些话确实不

第二十二章 秘密调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