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四十四章:制造核武[2/2页]

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变 三寸寒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子反射回反应区,使其参加核反应以提高反应效率,从而可使核装料的临界质量明显减小。
      “所以这一层结构,是核弹爆炸的核心零件之一,它的存在,涉及到了核弹能否顺利被引爆。
      “原子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铀原子裂变,释放能量的同时再放出中子,中子分别再击中铀原子核,再次释放能量和中子。
      “依次类推,这就是所谓链式反应。”
      “但这里有个问题。
      顿顿,韩元接着道:
      “中学课本中就讲过,如果将一颗铀235原子比作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中原子核只有芝麻大小,而一颗中子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
      “在原子这么广阔的空间中,这样一粒‘中子灰尘想要击中足球场中的‘芝麻原子核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一次击中的概率恐怕不会高于亿万分之一。
      “如果中子无法击中原子核的话,链式反应就不会产生,铀235根本就不会爆炸。”“所以在核弹中,如果让链式反应顺利的进行是引爆核弹的关键因素。”
      “解决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办法是安排步骤足够多的足球,让它们紧密排列,这样‘中子灰尘一路往前飞,总有一个‘原子核芝麻会被击中。”
      “这一点其实也就是铀235本身的临界质量。”
      “小于临界质量意味着足球场不够多,大部分中子打不中原子核就飞到铀块外面了,反应无法倍增,铀块就只会发热不会爆炸。”
      “而大于临界质量,灰尘就会不断击中芝麻,能量迅速倍增,产生核爆。”
      “铀235的临界质量是48千克。
      “如果你能提炼出来足够多的铀235,切记不要将它们都堆到一起。”
      “如果堆放在一起的铀235质量超过了48kg的话,你将体验一场剧烈的核反应。
      “我之前提炼出来足够的铀235后,将其分成小块分别存放,就是为了防止铀235因为超过临界质量而自行产生链式反应。
      “而另一个方法就是制造足够多的中子或者截留中子了。
      “中子反射层就是截留中子的。
      “它包裹在铀235外面,全面覆盖,这样一来,即便是中子在穿越铀235的过程中没有撞到任何一颗中子,那么它也会被外围的中子反射层反射回来,重新进入铀235里面。
      “这个过程就像是打台球一样,中子就是一颗几乎有着无线动能的台球,只要台球(中子)没落袋(和原子核反应),那么它就会一直在球场上运动,直到最终撞到桌上的其他台球或者落袋。”
      闻言,直播间里面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也就说我只需要提炼出来足够的铀235,然后放一起它自己就能爆炸?]
      [可以这样说,但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铀,而且这种模式应该不会爆炸,或者说爆炸的威力很小,只会放出大量的辐射。]
      [我记得以前教科书上好像写了一个科学家徒手掰开原子弹的事迹,叫什么来着?]
      [枫叶国的著名的物理学家斯罗达博士,不是掰开原子弹,而是分离了两块正在实验用的铀块,但也因此受到了高剂量的致命辐射,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去世了。]
      [所以,科学家告诉了我们徒手掰开原子弹是错误操作,大家不要学q(0)]
      [你t掰我原子弹是吧?]
      [别闹,这件事其实是被炒起来的,现在的教科书都删了这个故事了,其实是就是斯罗达自己作死,违规操作然后想补救罢了。]
      [好像是因为当时有个科学家在实验的时候喝咖啡,结果杯子掉地上了把斯罗达吓了一跳结果手一抖螺丝刀就滑出来了。]
      [别人:玩游戏滑砸到头,科学家:玩原子弹滑了炸了。]
      [为科研献身的事件别开玩笑!不管怎么样,科学家都是值得学习的。]
      [开什么玩笑?学习个!你了解事情真相吗?斯罗达这种在实验室不遵守规矩为了图省事,最终酿成了大祸的科学家有什么好学习的?]
      [安全规程每一条后面都带着人命的。全都是血的教训。]
      看着弹幕,韩元摇了摇头。
      有关徒手掰核弹的故事他自然知道,这东西在他以前上学的时候都还在教材上。
      只不过对于这件事的细节他并不太清楚。
      不过他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当时实验用的两颗半铀没有被掰开,实验也不会产生爆炸。若那样的简单碰撞就触发核爆,科学家研制起爆炸药、雷管等东西岂不是画蛇添足。
      所以他之前说的超临界质量的铀是会产生核反应,而不是核爆炸。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铀235在超过临界质量会自动进行链式裂变反应,不过在一般环境下会因为高温融化,最终导致体积膨胀而停止链式反应。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铀块会释放出大量的核辐射是肯定的。
      至于范围,则依据使用的铀质量来确定。
      不过这个范围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二十米。
      而原子弹的辐射范围之所以超过了几十公里,那是因为爆炸诞生的强烈冲击推出去的。
      所以如果当初进行实验的几名科学家在铀半球接触的第一瞬间不是去掀开保护半球的铅锅盖,而是直接跑的话,事后再来出来这个实验室的话,他们都能活下来。
      正是因为斯罗达掀开了保护的铅锅盖,才导致自己中了超剂量核辐射而死亡,也导致其他科学家同样受到了一些辐射。
      不过这种事情在当时斯罗达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可以说是情有可原。
      毕竟科学的发展都是慢慢摸索的。
      在当时科学家已经计算出了铀235的临界质量,知道超过临界质量会发生核反应,但不知道这个核反应并不会爆炸。
      所以在当时人们认为只要超临界质量就会出现核爆炸,而为了不让互相接触的铀半球产生核爆炸而造成更大的危害,斯罗达打开了保护盖,并徒手掰开了两块铀半球。
      这是时代的局限导致的,但这种勇气,是值得任何人钦佩的。
      70

第四百四十四章:制造核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