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昌这事办的没有丝毫心虚。
城门既然开了,粮食也有着落了,死在这次雪灾中的人却不能总是曝尸荒野。
文博昌让衙役带着一路运粮来的民夫四散出去,收敛各处的尸首,因天气还没转暖,尸身并不会那么快腐坏,等着救济粮发下去,有家人尚在的可以认领回去安葬,无人认领的则由衙门负责挖坑掩埋。
还有两天,等募捐结束,尸首也能收敛个差不多,至于偏僻一些的地方,则交给了各县县令负责,最终统计的人数他也会如实上报。
得知募捐只剩下两天,各商贾着了急,潭州的米粮铺子关了门,咬咬牙将粮食捐进了府衙——为什么不捐呢?朝廷赈灾之后,粮价自然得跌,白家酒坊都将粮食捐了,回头还不是要便宜买他们的?
可他们自己捐了,说不得也能争一争那被写上折子的机会啊!他们可是粮商,论捐粮食,白家可比不上他们!
别的商人不服气了,捐粮比不过,那就捐银,反正年年都是要送礼打点关系的,就当是这次多送了点。
白家第二天捐来的是衣物,这空前高涨的捐赠盛况惊呆了白山,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募捐只剩两天,赶着最后一天他又默默地添了三千两银子。
本来他是不想添那三千两的,他也听说了这次的钦差是文家的人,但他私心里还是想争一争那第一的——锦儿还没有功名,但能给儿子提前刷一刷好感他还是很愿意的,就算圣上不放在眼里,至少知府是会记得的,文老爷子说了,锦儿要在这里读书!
募捐终于结束了,被送到文博昌手上的账本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捐粮共计六千七百石,捐银共计三十万有余,旧衣物等不计其数,已经被换算成了银钱,计入捐银的行列。
文博昌非常满意!
这次赈灾他不仅完美完成,还能余下三十万两银子充入国库!
文博昌问了一句,“谁家捐得最多?”
“回大人,捐粮最多的是李家,他家好些个米粮铺子,捐银最多的则是白家。”底下的人一脸恭敬。
大人就是厉害,粮食说筹就筹到了,这些商贾个个富得流油,却滑不留手,可从来没这么大方过!
文博昌沉吟半晌才道,“按照雪灾之前的粮价,将银钱换算成粮食,排出个第一呈给我。”
他只能做到这了,如果白家捐的银钱换算成粮食之后能排上第一,他就能在折子上好好写上几笔,也算是回报白家出了那么妙的点子!
要发救济粮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城外的灾民耳中,灾民们被隔在城外终日惶惶,得了这消息一颗心总算落回了肚子里。
文博昌的速度很快,衣物在第二日就被拉去了城外,发放到了灾民手中,次日这些灾民就由衙役组织一批一批地排着队领取救济粮,府城外和各县的衙门口长长的队伍好似看不到尽头。
这些灾民领救济粮的同时也被告知要去义庄认领尸身,两项任务同时进行,用了五六天时间,灾民才逐渐退出潭州城。
第222章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