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2章 被内涵了[2/2页]

炮灰在年代文里养崽崽 明陈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手里拿着竹鞭子当教鞭,小黑板挂在树杈上,认真给听课的学生们讲爱劳动、爱集体的内容。
      女老师笑容灿烂,如同阳光般的温暖。
      当时的苏糖为什么会注意到这幅画?
      因为女教师有着两条很漂亮的麻花辫,也因为女教师的笑容很美,所以当时就多留意了几眼。
      没想到,这竟然是写实。
      在一些贫穷的小山村,有很多这样的女教师、男教室。他们随身一块小黑板,天地间都能是课堂。
      在槐树村,苏糖心血来潮也会拿着苏大哥给她准备的小黑板走到草坪里、田埂上去给学生们上课。
      上自然课。
      田里作物,苏糖当然不如学生更熟悉,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给苏糖上自然课。
      说是自然课、实践课,其实更多是玩乐。
      看看飘飞的蒲公英,看看小溪里游走的小蝌蚪,再看看一碰就缩起来的含羞草......
      如果苏糖是玩乐,其他很多地方的老师则是逼不得已,环境所逼。
      乡下教育真的很恶劣,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更没有硬件资源,不是一句‘条件差就能概括的。
      很多乡村老师要的不多,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就足够。
      但即便是这么简单的要求也很难达到。
      很多地方没有教室,也没有粉笔,甚至没有黑板,就用木棍在地上写字,然后教学。
      因为乡下穷,条件艰苦,很多师范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去。
      这就造成了乡村教育师资力量紧缺。
      而某些老师看重岗位,而不重教育。
      当老师不是为了传道受业解惑,而是为了不用下田,不用日晒雨淋,所以在某些村,教师岗位总被人争得头破血流。
      然而,最后成为老师的人不一定能教学生。
      因为这些老师可能是某个村干部的家人、亲戚。
      很多地方人都排外,明知道知青的文化水平更高,但就是不愿意用。因为知青是外地人,不想把轻松的教室工作给他们,也不相信这些外来人能教好本地的小孩。
      他们宁愿用小学毕业的本村人当老师,也不愿意给高中毕业的知青一个机会。
      同样学渣的苏糖,同样靠着老爹关系当上老师的苏糖,感觉被内涵了。
      论水平的话,槐树村的四个知青都比她高。
      但苏糖是绝对不承认自己不会教人的。
      好几个发言人都评击了关系户。
      苏糖感觉坐如针毯,尴尬得一逼。
      关系户?
      直报她的名字算了。
      不过,听着听着,苏糖就不当回事了。
      因为她肯定不是第一个关系户,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更不会是唯一的一个。只要她脸皮足够厚,说的就不是她。
      也有人谈到了乡下人对上学不重视,认为知识不重要。
      孩子上学?
      爱上不上。
      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上学还不如割猪草。
      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知青都下乡来种田了,读书还有什么用?
      浪费几年去读书,最后不也是回到田里?
      田里干活需要什么文化水平?
      不需要。
      有就经验就够了。
      所以,乡下文盲特别多,辍学率也特别高。
      特别是女孩子。
      很多老师上门去劝说家长,然后被家长一通乱怼,老师还无言以对。
      ......

第212章 被内涵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