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瞧把你吓的,我是想到时建一个大的地方,让士兵们能够轮换着学习一些傍身的知识,怎么看你不高兴的样子,似乎是对我的安排不满意?”
冯诚刚才是不知道朱雄??的用意,才会想着吴王殿下可能是想到了新的法子来继续训练这些士兵。
没想到吴王殿下只是想寻个地方,让那么多的士兵们能文识字。
那些读书人为什么一直把自己抬得高高在上,不就是因为他们脑海之中装着一些知识,能用丰富的词汇和语言来参与政事嘛!
而那些士兵,见惯了血与战火,言语举止间的真性情流露,却往往被那些读书人认为粗俗不堪,继而惹得那些人的瞧不起,从言语之上就对那些士兵们欺压打击。
“臣代士兵们谢谢吴王殿下了。”
冯诚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作为一个纯正的军人,单膝跪在了地上,捶打着雄厚的胸膛大声的发泄着自己的激动。
此时的大明还不像中后期,需要不断的对外攻伐稳固疆土。所以对士兵们的要求比较严格一些,没有那些老弱病残来滥竽充数。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士兵依然逃不开年老体弱的结局。一旦他们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只有把他们遣送回家,而回家就只有种地一条路了。
但回家种地的那些士兵们也并不一定能有一个好的结局,那些地主豪绅和有了名次的读书人,将会想方设法的要从他们手里把土地给争取过来。到时,一旦那些官吏们偏袒了那些伸出了手的人,回家种田的士兵也就成为了他们欺凌的对象了。
而现在吴王朱雄??竟然准备教给那些士兵们知识,让他们能文识字。这就是给了那些士兵们能够过上好生活的希望,不至于让他们离开军队之后,因为没有学问而被那些读书人故意刁难。
科举起于隋唐,统治者们用它打破了世族大家对统治权的掌握。后来又经过了南北两宋的发展,在元朝时,那些读书人又沉淀积累了近一百年的时间,终于在大明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朱元璋扛起造反的大旗,最终夺取了对天下的统治权。这里面不但有将士们英勇善战的功劳,像刘伯温,李善长这一大帮子读书人在其身后出谋划策也是功不可没。
朱元璋深知那些读书人巧舌如簧的厉害,在得了天下之后就想着该如何控制这些读书人为己所用。于是朱元璋就想用各种优待来稳住这些读书人,给与了他们各种特权。
可他忽略人性本贪这一事实,读书人在尝试了了特权带来的各种好处之后,便一发不可控制,贪婪的本性促使他们不断的压榨百姓们,从那些苦哈哈的身上获取好处。
读书人一旦获取了功名,成了秀才,举人,或者进士之后。不但能免除了赋税,刑罚;还可以拥有穿戴、礼法上、和使用奴婢的特权。
就连那些只是刚踏入科考的童生们,也是地位高于寻常的百姓,他们仗着自己能文识字,在乡里可以包揽诉状,欺压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第115 章 军营里的扫盲计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