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京城立足没有心腹是不行的,和?手下的人才大多都在江南,京中虽然也有一批投靠他的官员,但真正能放心的只不过寥寥几个,和?执掌两部后,第一步就把沈葆桢从翰林院要了过来。
光沈葆桢一人当然办不了多少事,恭亲王奕?见此,热心异常地为和?推荐了几个人,虽然这些人能力的确不错,但和?出于皇家之间的顾虑,还是婉言谢绝了奕?的好意,除留下几个无关紧要的外,其余一律都推了回去。
这不用解释,奕?自己心里也明白和?这么做的道理。别看和?这次回京一步登天,毕竟在京中根基还浅,肃顺等人心怀妒意,难保不会找点岔子挑和?的毛病。如果和?真用了奕?的人,肯定会被他们当成把柄。
能用之人虽说少了点,但和?能力之强是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想当年他一人身兼五部都能游刃有余,何况这区区两部之事?
工部本掌握在杜受田、倭仁手中,上下官员大多都是他们门下,从表面上看是块难啃的骨头。
和?执掌工部后,第一步就是举刀大砍,把工部职能分出一大半,直接转到制造局下,既大为减轻了工部的负担,又加大制造局以后和工部相抗的能力。随后再经过中层官员的调整、清洗,重新整合工部内部,把政敌势力从中低层彻底扫除出去,并以沈葆桢为郎中主事,巧妙架空左右侍郎的权力,风雷之下,没用多少日子就牢牢地把工部捏在了手中。
至于礼部,这可是和?与曾国藩的老家,人员上下和?是了如指掌,尤其是那些低级官员,和?当年还与多人共过事,整合起来可比工部方便多了。何况礼部除了学政、科举、祠祭、筵飨廪饩牲牢、吉礼、凶礼等务外,其余职能和理藩院有相当重复。
在和?来看,如今的礼部和理藩院应重新整合,把两部职能仔细划清,并撤消礼部中重复的地方,调整理藩院管辖范围,改制成为西洋各国的那种外交部。
不过,现在理藩院不在和?手中,和?既没权利也没实力去做这点,但是和?对外交部早就有计划在心,看着理藩院这帮昏庸老朽所干的事,和?的气就不打一出来,决心借着礼部职能权利,索性把理藩院架空,把外交权夺到手中。
要架空理藩院可不是这么容易的,理藩院从元朝开始建立,历尽三朝,和六部平起平坐,根深蒂固,隐然已成朝中第七部。要干这事,首先就要从礼部内部着手,把主客清吏司独立出来
要想分离主客清吏司,必须就要有个既有能力,又熟悉礼部职能,在礼部有资格人脉,还能让自己放心的人主事。关于这点,和?手下的这些人中都不是最好的人选,挑来选去,和?终于想到了一个人。
“中堂大人,人已经来了。”
“哦……那让他进来吧。”和?放下手边茶盏,点了点头。
戈什哈转身出去,不一会儿,一个身穿六品部员服色的中年人小心翼翼地从外走了进来。
“下官见过中堂大人……。”
“乔兄,你我都是老相识了,来、来、来,这里坐。”和?笑容可掬地连忙搀扶起来人,挽着他的手请他坐下,并亲手为他端了一杯茶。
“中堂如此……下官经受不起啊……。”那人战战兢兢地,一张老脸既兴奋又惶恐,屁股刚挨到座位上就连忙站起来,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呵呵,有何受不受的,乔兄与我多年相识,同僚之谊颇深,今日请你来此,相互之间只续友情,不论官职,何不快哉?”和?笑眯眯地按着他的肩头,等他坐下后,这才潇洒地在上位而坐。
此人并不是外人,正是当年和?初回京城,在礼部主客清吏司的同事乔谙。乔谙在多年前就是主客清吏司的笔帖式,虽说和?来后始终压了乔谙一头,但和?毕竟在礼部所在时间不长,高升之后离开,笔帖式中依旧以乔谙为首。
乔谙此人在礼部打熬多年,由于功名不显,虽然有才却始终未能高升,近十年来,凭着资格才苦苦熬了四级,从八品笔帖式升任六作所为,乔谙还是知道一二的,何况在京城,恭亲王奕?习洋学洋之风满朝皆知,而和?又是咸丰和奕?的老师,对于洋人的观点,乔谙大致还是摸得出来。
 
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三章 仁德无敌于天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