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荟萃馆建立至今已近三十年,每每在此扬名之人,日后只要不犯什么错,都能得到重用,众人皆猜测背后之人可能是哪个皇亲国戚,或者世家大族。
      玉琉璃却是知道,那幕后人不是别人,正是龙椅上那位。回推时间,这荟萃馆建立的初衷便需得仔细推敲了。
      馆中心是一高至屋顶的“文思柱”,三个成年男子环抱之粗,只有得到诸位学子一致好评的诗才有资格挂在上面。每年年中,年末,再由名义上的馆主东风先生,与几名常年坐镇的名家大师裁断,越出色的挂得越高——如果写出过出色策论,便是加分项。
      而一朝鱼跃龙门的,诗会从“文思柱”上撤下,放在金榜墙上供人瞻仰,也是刺激学子们的积极性。
      这么说吧,一层楼高的,是给文人墨客们看的,是提升名气,二层楼高的,是给贵宾看的,算是借由“文思柱”递出的名帖,三楼是给馆主,也即是幕后的皇帝看的。
      这事有利有弊,利处便如上所说,弊端就是许多学子一心钻研着走捷径,反而放弃了科举——如果抱着两手准备的心思,那就免了,常来这里的早便上了吏部的小册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留下的反而是意志坚定之人。
      科举每三年一次,每次赴京赶考的学子不计其数,最终留下的却只有二三十人,而这些人里,真正能让人一下子记住的往往也就三甲,可以说,科举本身就是大浪淘沙。
      那些心智不坚走岔路的便是被提前筛掉的砂砾,一举成名的便是预先淘出的金子——虽有急功近利之嫌,但也瑕不掩瑜。而维系偌大一个王朝,需要的不光是有能力的,还得有能做实事的,淘下来的这群人便能很好地填补进去。
      当今皇帝,文韬武略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奇思妙想倒是层出不穷,关键是还挺好用,反正后来楼明辰也留着用的。
      再说蔡文卿,她们注意到她应该是三年前的某天。
      王曲清在楼下挥墨作诗,她们则坐在二楼帘幕之后吃着水果,聊着不合气氛的闲话,人家看诗看画品鉴讨论,她们就是看着楼下的才子争得面红耳赤,看着说着笑着。
      “我母亲说,姨母最近在给表姐相看人家,还让我母亲帮参详一下,母亲最近都愁死了,还总拉着我问表姐喜欢什么样的。”嘉柔郡主看着楼下有一书生正与王曲清讨论诗词歌赋,但并未逾炬,便想起了这茬。
      嘉柔郡主的母亲与王曲清的母亲是同胞姐妹,两人婚后也常有往来。
      “你让你哥哥娶她,亲上加亲岂不美哉?”徐揽星笑盈盈地打趣道。
      “要能成早便成了。”都是熟稔之人,说话也放的开了些,徐抱月笑着对胞妹说道。
      “是了。曲清先前便说过,她希望的生活,是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徐揽星笑望着楼下的王曲清。
      长安谁不知道恭亲王世子承袭了他爹的风流多情,只是却不知谁能像恭亲王妃那般,让多情浪子从此归家。

第32章 荟萃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