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四十六章 十二月京试[2/2页]

圣道读书人 独望云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策论和杂文,策论是提出一个关于朝廷政治上的一个问题,然后由考生以自己的学问,围绕着这个题目的中心点发表言论。
      策论文章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够夸大其词,不然文章写得再怎么华丽,也是极为浮夸的存在。
      朝廷需要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做栋梁,而不是只会吹吹牛,打个草稿就能敷衍了事的。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形式多样。
      在科举中要作者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没有题目,都是由考生自己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这个题目发表自己的见解。
      题目取材多种多样,可以抨击当前时政、针砭时弊,可以是“中见大”,从处着手,再往大方向发展,也可以嬉笑怒骂成文章。
      所以,杂文这一科目也极为考验读书饶眼界、目光、情怀、志向等等,所以早在科举之前就要寻好题材,方能胸有成竹,下笔有神。
      像这种杂文科目,许多的考生都会事先摸清楚主审官的兴趣爱好,然后写出“投其所好”的文章来讨好主审官,这样一来在审卷的时候,由于能够和主审官产生共鸣碰撞,就会获得很好的点评分数。
      如果不符合主审官的口味,或者是比较低俗,就会被主审官嫌弃。
      然而陆鸣并不是溜须拍马之辈,他为人向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一篇文章可以反应出一个读书饶道德品质,不定杂文还存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考验,如果只想着迎合主审官的口味投其所好,也正好能反映出这个读书饶为人处事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实在是徒有虚名。
      陆鸣先答策论,策论共有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的标题是“河道论”,讲的是邳州境内由于是雨水气候引起,有许多县常年遭受水灾泛滥,庄稼颗粒无收,成了朝廷最为重视的问题。
      朝廷每年都会拨给河道府一定的银子,用来治理河道,将雨水分洪引流到大江之中,同时修建堤坝,防止大水冲破毁坏良田。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还有许多地方被大水淹没房屋和良田,那里的百姓生活得极为艰难。
      朝廷便派工部大臣亲自前往督造堤坝,修建各种防御,可还是会有地区遭受水灾,又是让人感到奇怪又是让人可疑。
      字里行间总觉得有人在其中从中作梗,可就是查不出究竟是灾导致,还是人祸故意为之。
      陆鸣看完题目之后,顿时一个头两个大,他连一个县都没有治理过,让他去治河?这是哪儿跟哪儿?
      不过陆鸣出身江县,倒也见过河工修建堤坝,看到河工门开凿出各种渠道,把大河水分成数百道渠道进入各家各户的泥田里。
      经过回忆,陆鸣觉得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正想提笔的时候却又犹豫了。
      连江县河道都懂得的道理,怎么邳州县里的河道工却不懂?到底是方法错了,还是堤坝质量不好?
      如果是方法错了,这篇文章就写的毫无意义。
      可如果是质量不好,这么大的工程又该如何盘查?

第三百四十六章 十二月京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