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492揣摩圣意[2/2页]

隆万之变 平行空间来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才不会恶了皇帝。
      裕王看看魏广德,又看看张居正,这两人是父皇最器重之人,从重录大典诏书里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他很希望他内阁草拟的诏书已经送司礼监和六科,不日就会正式下发,当不会有任何改动了。
      王府内庆贺一下,也是应有之义。
      他们在裕王府里讨论,而在礼部当中,对三大殿改名的议论声也是不小。
      持反对意见的大多是清吏司里的郎中、员外郎,倒是尚书、侍郎一级高官不管是为了自己仕途还是什么,反对的声音很小。
      礼部的议论,自然也很快传遍了在京的各大衙门,六部五寺二院一时间也热闹起来。
      之前,翰林院中人还在给瞿景淳、丁士美、徐时行等人道贺,特别是徐时行,刚刚成为状元就接到这么一个美差。
      翰林院里往日里都没什么事儿做,以前皇帝的实录也因为各种原因,当今皇上可是一点也不重视,即便你费劲巴拉地做好,也得不到太多封赏,所以对于重录大典一事自然很是眼热。
      工部,右侍郎吕光洵把公文交到雷礼手中,又详细介绍了他在芦沟西南河堤看到的情形,说道:“大人,芦沟桥东南有大河从丽园庄入直沽下海,沙泥淤塞十余里,稍东有岔河从固安入直沽下海,地势稍高宜先浚大河,令水归故道,然后缮筑长堤,其决口地卑土浮水深流急,人力难施,而西岸有故堤约长八百丈,宜按遗址缮筑。”
      雷礼一边翻看手中公文,一边微微点头,他也认同吕光洵之言。
      北京历史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一是夏秋季有暴雨;二是河水决堤,泛滥成灾。
      而历史上大部分的洪水发生在六、七月,其中又以从石景山到卢沟桥,永定河泛滥最为频繁,这里的决口对北京城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这次吕光洵去卢沟桥视察,重要原因就是那里堤岸决堤,还好这次洪水不大,没有淹到北京城来。
      洪水虽然退了,工部却必须马上做出处理,否则来年洪水又来该如何,一个不好就水灌京城。
      雷礼这时候也看完吕光洵所写公文,抬眼看着他道:“分为九区委干局官九人,我看可行,就按这个写一份奏疏递交到内阁去。”
      “不过雷大人,这补堤也就只能维持数年,始终还是不如直接重建更加稳固。”
      吕光洵开口说道。
      “衙门已经没钱了,要是明年再建,又怕来不及,还是先这样吧。”
      雷礼当然知道,实际上前些年卢沟桥一代河堤还是他主持修补的,他也知道长此以往肯定不行,可没钱呐。
      “对了大人,我回衙门听人都在谈论,说陛下要给三大殿改名字,这是真的吗?”
      公务说完了,吕光洵就想起先前听来的消息。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倒是也听到过这个传闻。”
      雷礼点点头答道。
      “这怎么可以,成祖文皇帝营建京城,三大殿也是按南京故宫兴建,三大殿亦未改名,若是可以随便起名,当年就已经改了.....”
      吕光洵显然是不支持三大殿改名的人之一,实际上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只是大多官职卑微,不怎么会钻营,要是会钻营的也早就升迁,位高权重了。
      类似这样的场面在各部都有发生,只不过大多是郎中、员外郎向自己衙门的上司诉说,只不过到现在还没人理解到嘉靖皇帝真正的用心,否则他们也不敢继续议论此事。
      想想当初的大礼议,几乎是满朝共议,最终还不是被他给翻盘,而那些跳的最欢实的最后的下场也最惨,特别是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
      也就是在两年多前,杨廷和之子杨慎命不久矣想要临死前落叶归根,也被嘉靖皇帝记恨下严词拒绝,最终老死云南永昌卫。
      明朝的文官倔强,不怕死,可遇到个更加坚毅倔强的皇帝也只能徒呼奈何。
      不过下午以后,这样反对的声音就逐渐小了下来,徐阶和袁炜,还有裕王府都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传递消息,安抚百官。
      有这些大老的出面,局势还是很快得到了控制,特别是在看到礼部反应以后,即便是号称疯狗的都察院御史也被潘恩牢牢按在院里。

492揣摩圣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