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在就议一议啊!”
      “议出一些章法来,我便写表给丞相,继续留在渭南当太守!”
      其实向朗也有自己的心思。
      去了长安,整天在诸葛亮眼皮底下办事,压力巨大,由于嫡系和荆州集团损失较大,于是拉拢东州集团对本土益州集团形成压制
      此外,为了保证朝政势力平衡,魏蜀吴三国又通过其他人才选拔机制,为朝廷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比如:军功爵制。蜀国上将魏延便是出身寒门,进而“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又如吕布、张辽等人“以骁武给并州”。
      征辟制。
      所谓“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例如蜀国名臣马良、陈震、廖立,皆是“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
      世官制。魏蜀吴三国均有不少的将二代和官二代,通过任子制得以顺利入仕为官.
      例如东吴名将朱桓之子朱异,便“以父任除郎,后拜骑都尉”。
      又如蜀汉张飞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确保了朝政的总体平衡,但这种平衡却只是短暂的。
      曹操、刘备、孙权作为君主,并非没有看到察举制带来的弊端。
      因此他们在维持这种微妙平衡的同时,也在寻求着官僚制度的改革,从而确保自己的政权能够稳步发展。
      刘备的蜀汉在丢失荆州之后,其势力范围主要以益州为主。
      为了防止益州本土士族一家独大,他采取了维持荆州集团优势地位,拉拢东州集团的方式对益州集团形成压制。
      因此蜀汉采取的主要选官方式就是“征辟”,而这种思想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
      蜀国的重要官员基本全部是征辟入朝,且朝中大权基本就集中在诸葛亮、蒋琬、费?等人身上。
      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蜀汉中后期人才凋零。
      “幼常,如此说来,的确是很复杂。”向朗听了半天,越听越糊涂。
      “其实,化繁为简,只要先干两件事。”马谡见向朗这般模样,知道也是这些太超前了。
      向朗和马谡一样,都是通过征辟制度上来,而进入权力阶层的。
      想要推行科举,得先给自己换脑子。

第444章 人才选拔制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