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品析与展望(四)[1/2页]

流年撷萃 微丹湜意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都说过去的版本好,只是因何那么好的作品,还是迎来了整体的衰颓呢?
      而今尽管不景气,可还是有人在努力。
      也许时代在变迁,可轻视眼前还是没怎么变。
      记得琼瑶小说里经常有那么一句话,与其追忆过去,不如怜取眼前人。
      现在看了,真觉得想笑。
      骂人的,还真是没看到这么一句话。
      当然与其骂人发泄情绪,还不如正确看待人家的努力。
      这不但是鉴赏作品的眼光,也是现实的立足点。
      多一份静气,的确对生活都有所帮助。
      现在回忆及整理TVB的剧作《九阴真经》,发现金庸的桥段和暴力美学竟然可以无缝链接。
      而这样的故事其实是拓宽青少年的认知,社会上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好人有一系列的养成,坏人也一样。
      同时并不因为人家做了一两件坏事,就直接给人家贴标签为坏人。
      贴标签当然可以省事,但是对于成长和探索以及认知社会不利。
      长此以往,只要一听谈吐,就知道是什么认知,那么有些话,有些事情也就不会说了。夏虫何必语冰。
      在探索内心探索社会的过程中,的确就是人文主义更受用,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那是会招来贵人,招来福运。
      按照科学的认知,这也好理解,是在跟人相处,而不是机器,自然多了亲近感。
      人啊,认识你本身。从来就是亘古以来的课题。
      不可否认,从一定程度上,金庸的作品是起到颠覆认知,拓宽视野的作用。
      武侠小说可以说一半是古代传奇故事,在新派武侠的问世后,多了对现实的启蒙。
      比如梁羽生的小说和名著有千丝万缕的链接,也有对情感细致的认知。
      金庸小说对世情有一定的见解。
      也许后来看,会觉得比较浅,可一开始就是通过这个来启蒙。
      古龙的小说对人的思考,有他的一份见解。
      对于人的探索,传统文化也不是没有涉及,却嫌粗略,就是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
      相形之下,西方文明探索得比较细致。
      所以武侠,还是可以从不同

品析与展望(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