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5章 帮手[2/2页]

明左 鹤城风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膝前。”
      面对明末的乱局,生命终结之际,黄尊素做了深刻的反思。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道德文章于治国安民毫无用处,必须要重新寻找治国之道。
      黄尊素看不到未来,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去历史的故纸堆中寻找答案。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太长了,以至于什么典故、范例都有。
      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
      这绝不是一句夸大之言。
      甭说明末了,即使四百年后,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事,都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例证。
      同为浙江人,黄尊素和刘宗周私交甚笃。因此临终之际,嘱咐黄宗羲去寻刘宗周学习。
      今日既然碰到了,黄宗羲干脆拜师。
      故人之子,又是忠义之后,无论如何刘宗周都不会拒绝。
      “汝自幼聪敏好学,能教导于你,足慰白安在天之灵。”
      这就是答应了。
      黄宗羲大喜过望,终于不负先父遗愿。
      其他人也为黄宗羲高兴,以刘宗周的学问,悉心教导的话,黄宗羲将来必成大器。
      刘宗周答应是答应了,却有为难事。
      “老夫不日将北上为官,太冲可愿随行?”
      黄宗羲一愣,随即脸色阴郁。
      “这腐败的朝廷,官儿有什么好做的?”
      看来明王朝是彻底让这个年轻人失望了。
      他还不是意气用事,理由充分。
      “刘阁老之后,王永光、温体仁等辈士气大振,处处针对我东林。那个皇帝稳坐钓鱼台,心思不言而喻。老师,您去了京师,不会有用武之地的。”
      这个论断就得到左梦庚支持了。
      “黄兄的分析深入腠理,今后这朝中,我东林想要做事,只怕是越来越难。”
      见有人竟支持自己,黄宗羲高兴不已。
      “这位贤弟是……”
      左梦庚拱拱手,对这位大思想家还是很崇敬的。
      “小弟左梦庚,久慕白安公伟烈。今日一见,虎父无犬子,黄兄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从在京师见了朝廷的腐朽后,黄宗羲就没少高谈阔论。
      按理说,他这些话很危险。
      可是因为黄尊素之子的身份,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黄宗羲最郁闷的就是,明明他说的都是警世之言,奈何却无人应和。
      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料不到在这里,竟然找到了志同道合之辈。
      左梦庚为何旗帜鲜明地支持黄宗羲?
      因为黄宗羲乃是明末“非君”的第一人。
      这个“非君”并不是说黄宗羲有什么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而是在黄宗羲的观念中,君主没那么重要。
      既然君主的地位不如百姓,那么当君主昏庸的时候,推翻君主就有了理论依据。
      千万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理念,事实上这个理念一旦推广开来,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为何秀才造反不行?
      因为封建文人的理念核心是忠君。
      让秉承忠君的人造君主的反,心里的那道坎就很难过得去。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文人辅佐明君很多,却没有文人做君主的。
      难道秀才就真不能造反吗?
      非也。
      关键就在于,秀才造反有没有理论依据。
      图书管理员就不是秀才了?
      丰功伟业,寰宇谁能相比?
      农民造反,只是因为生存不下去了。
      这是本能做法,所以盲目。
      这也是农民起义那么容易被绞杀、最终无法成功的原因。
      可是一旦文人有了造反的依据,那就太恐怖了。
      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知道怎么去建立合理的政权,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更加能够激发广大民众的能量。
      左梦庚一心想要造反,但一直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路。
      他的出身决定了,他是没法彻底走底层路线的。
      那么就只能从社会上层想办法。
      要想激发社会上层来反对如今腐朽的旧王朝,除了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着手之外,理论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
      左梦庚一直犹豫,该如何筹谋。
      现在好了,帮手有了。

第45章 帮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