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和十四号为例,这两者明显都是又在运营粉丝团体的,但是十三号的作风比较柔和,选手本身也有一定的实力,而十四号在明显打不过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粉丝转投对手,就需要对粉丝进行洗脑,给他们灌输类似于“十三号有后台”,“投票有作假”,“节目组在捧一踩一,为了捧十三号故意压制十四号”这样的想法。
这个过程之中,能分辨这些说法真假的人其实不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因为这些人往往之前就因为双方实力的不对等而倒戈了。而无法分辨,或者说能够分辨但是对于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容易被周边情绪带动的人,才是煽动的目标,也是剩下5%坚守的主体。
在煽动过程之中,粉头会故意制造共情,让他们代入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工作中遭遇过的不公,混淆两者的区别,致使粉丝的情绪渐渐走向极端化和不理性。
因为殷怜本人对于节目的风格有着明确的引导方向,所以目前节目组的众人受她影响也较深,都比较倾向于维持节目的公正性。这是在殷怜几次项目的成功后积累下来的人望和说服力。
所以目前节目组工作人员都非常认可和推崇她的策划理念,也对这种搞事的选手很看不惯。但是对方这些搞事的手段都是目前业内常见的做法了,当一件事变得常见起来,即使它是个歪门邪道,有时候普通的个人或者组织也很难去过于严厉地惩处或者针对。
尤其是一些做法本身只是不道德,却并没有明面上违反规则,而法律又存在一定的漏洞,让节目组无法获取到有效的证据时。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常态”。
这也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法律都只能跟随群众的意识形态,而不能提前预防。
但是虽然不能明面上进行惩处,可如果可以通过正当的规则来限制这种歪门邪道,又或者直接发现有人搞歪门邪道然后坑到了自己,那么大家还是可以吃个很快乐的瓜的。
其实现在官方论坛已经闹得很厉害了。
虽然主要其实是十四号的粉丝单方面在闹腾,其它选手的粉丝多数只是看热闹,最多就是冷嘲热讽几句。
其实十三号干不过十四号的原因很简单,以兵法来解释的话,就是遇上了“田忌赛马”和受众分流。
简单来说,十四号本身的能力值属于那种颜值高人气高但是表演能力较低的类型,而十三号属于那种颜值高人气高但是表演能力中等的类型,两者目前的排名其实多少都高于他们实际的演技排名,有一些人气因素的加成。
但是如果面对普通参赛者,他们也是有他们的优势的。就算殷怜已经尽量用虚拟形象割离粉丝们对于演员颜值的要求,但让所有人立刻马上从此把评价标准彻底从这上面转移到演技上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惯性思维,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不露真面目的参赛者必然都是无名之辈,而且颜值不高。
如果不计入极少数特殊情况,以及殷怜刻意设计的一些关节,众人这样的揣测其实也不见得不对。
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已经顶着一张极好看的脸进行演出,很多粉丝还是会计较表演者原本的长相。只要有一成的人有这样的情绪,那么对于本身有点人气的露真容的选手,这一成就会成为他们的优势。
事实上,比赛的方式已经尽可能压低这个影响因素了,因为正常情况下,就算是演技特别出类拔萃的老戏骨,真正和一些顶级流量同台竞技时,就算双方的演技肉眼可见地天差地别,仍旧会有半屏的流量粉认为其演技给自家偶像□□趾头都不够。
但这次比赛这样的人不多。
因为这次参赛的选手里面,没有几个真的外形要强过殷怜拉到授权的顶尖原模。殷怜其实已经决定在后期比赛之中把自己和路东瓷的形象都投入原型池,只是现在还只是将之留下来作为后期的惊喜。而在这之前,无论是顶尖花瓶卫灵旋,还是年轻时候的几位国民男神女神……观众都很难抗拒。
这也是殷怜的一步暗棋,其实如今还没彻底显出效果来,恐怕要过好一段时间,一些人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原型的选择费了殷怜很大的代价,但却是有必要的。
塑造粉圈文化的资本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体会到殷怜这一招的阴毒。其实有些影视男神女神,本身并不是颜值的巅峰,他们的颜值有着演技本身的加成,殷怜是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大家对于这些童年回忆所抱有的情怀的。
而之后殷怜准备的,本身不属于娱乐行业,或者属于娱乐行业,本身有着顶尖外形业务能力却不太行,已经渐渐淡出的一些颜值巅峰模型,才是后期真正的核心商品。
如今这些商品还有些过于单薄。
试着想想,使用男神女神的形象,和普通人气新人的形象,观众对于外貌的喜好会偏向谁?如果两者外形相当,前者还会有情怀加成,而大部分时候,如今批量塑造的偶像其实大部分都没有那种统治一个时代的顶尖颜值,也就是一时的风光,就连他们自己的粉,也未必能在对比下理直气壮地声称最近粉上的小鲜肉强过统治影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大佬——华夏人天生就对先辈和历史心存敬畏,粉丝里确实有一些傻到无可救药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有常识的,就是为了偶像也不会说这样的话,职黑职粉那是另一回事儿。
在一段时间后,人气流向一定会逼迫所有人都不得不使用更加有人气的外形,而如果都使用虚拟造型,那造型后面的人是谁又真有这么重要吗?虽然许多人可能在短时间内还会在意演员本身的形象,但是一旦对于这种形式越来越适应,那么演员本身的外形影响只会越来越淡化。
但同样使用虚拟造型,尤其是使用的还是男神女神的造型,观众对于演技一定会有很高的要求。因为男神女神已经老去或者隐退,一些人也许会极度苛求,但是这种苛求必然长久不了,因为显而易见会使用这些形象的恐怕远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更多的人会承认现实,却也免不了追求更好的表演,就算不能与记忆中的层次相当,也必然期待相近的精彩表演。
这种情况下,整个节目的氛围必然会从纯粹的娱乐打投,变成过去和现在,本人和演员的演技比较。而青春靓丽的偶像的颜值问题,反而更容易被放置到一边。
人们会更关注谁的演技更好,谁更不辜负多年前的那一眼惊艳,甚至谁能继承那一袭皮囊,书写出更多精绝的故事。
而在节目的后期,殷怜甚至还藏了许多惊喜。
……比如说,邀请某几位已经青春逝去,但是仍然从事表演且演技更加精湛的原型本人再次出演年轻时的自己,跨越时光与当年的角色再次相会……殷怜毫不怀疑观众一定会喜欢。
不过这也就是节目里玩一遭。
等到节目完结,殷怜最后的目标,还是利用起那些不从事表演的空白美丽皮囊,然后让那些真正具备演技的演员为它们谱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
男神女神虽然好,但是他们的皮囊总归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新生代的表演者,还是要彻底脱离某一个固定外形的束缚,才能改变现在这种过分追求演员本身的存在感而舍弃角色本身的风气。
殷怜想想就觉得奇妙。
她尽力地去剥离外表与演技的关联,最后却是为了能够让肉身与灵魂的美最终达到统一。
这充满功利性的行为一瞬间就感觉哲学了起来。
说服她中意的演员并不难,尤其是在对方一直有在关注节目并且还给了形象授权的情况下。不如说这种换脸技术对于年纪逐渐增长的演员,尤其是那种终生以表演为理想和事业的演员来说,简直充满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甚至交流过程之中,他们本身也很希望能够尝试这项技术。所以殷怜提出这个建议,并且展示了特意为他们设计的主题时,大家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甚至殷怜尝试地对几位早年就息影的名演员发出邀请时,也有人明确表达了想参加的意愿。其实受邀请的人对于这个邀请都有兴趣,不过毕竟息影多年,大家都有一些自身的考量和难处,所以只有一位本身现实中状况比较理想的高龄女神表示愿意趁这段时间找一下状态,到时候来参加节目。
其实目前节目安排里的各种精细设计已经很充足了,殷怜询问这一轮,也只是带了一种锦上添花的想法,因此哪怕只有一位答应,也已经算是超出预期了。
节目的一些安排都只有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人员指导,殷怜素来奉行保密主义,而AI则很好地协助她完成了这种保密主义伴生的一些工作,节目组的核心工作人员都是跟过她至少一两个项目的,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只是看着选手和粉丝还在为了排名和投票比率吵架,再想到殷怜在之后的种种安排,就觉得这些平民真是太天真了——这一波殷大小姐应该是在大气层。
十三十四名的选手的卡位问题在网上还闹出了新闻,双方粉丝甚至其他路人都有向节目组投诉,十四号的粉丝主要是投诉选手的投票率不正常,而其他人则是投诉十四号的名次不正常——直白点,就是这破演技,怎么上的这榜单?
节目组看够热闹,才上了个公告,表示十四号的投票数据真实没有问题,比赛的数据也是公正经得起查验的,而且每一票都有着相应的记录,甚至会保持到比赛结束,后期也会有这方面的数据透明化处理,到时候欢迎大家监督。
虽然吵架仍旧没停,但是却安抚了一批真情实感担忧比赛有黑幕的观众。
就目前来看,节目组的信用度还是很充沛的。
不过这次掐架热潮也没能持续太久,因为复赛的第一轮题目很快就公布了,很多观众看到剧本都有些莫名其妙,因为大部分人都完全没听说过这部小说。
但是极少数度过这部小说的观众却非常兴奋,对于小说的评价也很高。的电子版本,殷怜已经从原版权方那里获得了电子出版权和影视改编权,价格甚至还偏低,因为这部作品本身的人气也不高,就是说,并不是那种大IP作。
复赛的四轮题目,殷怜选了一部网络小说,一部名著,一部游戏剧本,一部经典情景剧。
四部剧本的共同点就是原作质量极高,评价也极高,但是本身的知名度却远远比不上其本身的质量,比如网文,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而情景剧则是那种很多人听过好评,却没有真正去看过的作品。
名著的情况与情景剧相似,评价非常高,但是大部分对于内容误解严重,根本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过其故事内容。
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游戏了。这款游戏在殷怜穿越前已经成了华夏游戏的文化代言产品之一,现在还不是很红,且上市前几年一直受到当前市场上最爱恰烂钱的几家行业寡头围殴,平心而论的话,光就游戏剧本,殷怜觉得比自家那款由AI拼凑出来的剧情要强太多了。殷怜出于私心,在几家后来都可以作为一代人的精神寄托的经典之作里面选了它。
当然,就剧本来说,这游戏是配得上殷怜的青睐的,比市面上大部分影视剧可好太多了。
之所以把网文放在最前头,殷怜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一来这部作品最没名气,知道的人最少,其故事剧情才越容易惊艳众人。比起许多人哪怕没看过,却多少听说过的其它三部作品,这部作品最容易塑造低开高走的局面。
其次是因为网文本身往往更接地气,故事内容也是更符合现代人对于通俗作品喜好的题材。这个故事本身对于主题和娱乐性的平衡其实掌握得很好,不是那种艰深而不近人情,曲高和寡的作品,之所以没出名大概只能怪作者本身不善运作。
不过到了殷怜手里却算得上时来运转了。
这题目刚上的时候,观众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这部书从何而来,也有人怀疑殷怜是想自己制造个IP出来,一些黑子更是毫不留情,直接明里暗里影射殷怜办这个比赛就是为了捧手下的作者。
但很多人读了之后,却是目瞪口呆,因为这书质量高得出去,比起前几年出的那几部营销得满世界人尽皆知的大IP作也不遑多让,甚至比其中好几部还要更胜一筹,因为内容更实在,更复杂,也更精彩。
比起殷怜为什么要推这一部,大家很快变成了好奇这么一本书为什么之前名不见经传,甚至没有多少人听说过。
这个时候,才有一些据说是书的老粉丝跑出来事后诸葛亮。
“这书连载的时候就挺不温不火的,我当时觉得可可惜了,没想到大小姐竟然还能把书挖出来!”
“题材问题吧。当年我看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网文,不知道为什么不火。”
这种马后炮远比预想中要来得多,显然其实看过的人还不少,而且都对这本书极其喜爱,偏偏书就是没什么名气。
当然,是殷怜上传书之前。
节目组上传电子书当天中午,殷怜的编导群就有人看了,然后在群里强烈推荐。也不知道一群编导为什么这么闲,反正到晚上的时候,整个群好像都看过了,有那么几个边看边灌水的甚至直接在群里讨论了起来。
晚饭的时候,殷怜收到了至少二十多次问候,都是问她是不是想要把小说改变成影视片的。
晚饭后卫灵旋发信息向殷怜表达了对于小说的喜爱,聊到一半胡思琳打了电话,说小说太好看了想演出其中的角色。
殷淮和季湘君都被勾起了好奇心,把书的地址给存了,表示之后空闲的时候要读一读。
这个过程之中,一些同行也是目瞪口呆,读了一部分小说之后更是想不通,这么有趣的一本书怎么会默默无闻这么久,而且就被殷怜给挖到了。
对于这一点,殷怜其实很有说话的权利。
其实非要说,这本书不红,一半的锅要作者自己背,而另一半则只能怪这些资本方自己塑造出来的市场。如果是早些年,这本书就算不大火,也会多少有些波澜。但是这本书开始创作的前两年,市场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大量资本因为觊觎这个市场的利润和人气,迅速入场,但是完全没有尝试把市场做大,而是迅速通过对于宣传资源和信息通道的掌控,剥夺了作者们的著作权和版权收益,把作者们变成了纯粹的码字工。
做得绝一点的平台,直接剥夺所有版权,稍微没那么绝的,也会合同分级,尽可能更多地剥夺作者可能获得的收益。
所以那时候开始,基本上网站的宣传和曝光途径都开始跟作者的让利程度紧密相连,再好的作品,只要不肯让利(主要是版权分成,有时候也会包括直接收益),就会丧失很多合同权利和宣传途径。除此之外,平台在抽取了约定的分成之后,又会建立各种名目,把连载期间的宣传成本加诸到作者身上,扣除收益。
殷怜可以从AI收集的数据里清楚发现,相比早期的繁荣,这两年的网络文学市场明显衰退得厉害,入行的少了,转行的多了,有人直接封笔,也有人从全职慢慢变成业余兼职。
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某些连锁反应,就是可看的作品变少,导致读者在长期缺乏合意作品的情况下,也纷纷兴趣转移,开始尝试其他娱乐方式。而由于游戏行业这几年在逐渐回暖的关系,所以很大一部分用户都从读者转变成了玩家。
这不表示阅读者变少了。就像殷怜这次选用的剧本一样,她认为读者,观众,玩家其实本质上都是同样的用户,这三种身份是大部分人所兼有的,而非互相排斥的。
只是市场自己在试图驱逐和蔑视他们而已。
这第一个剧本的作者,是个不擅长营销自己,却也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重的人。她的数据一开始其实是挺不错的,只是不愿意放弃版权,签合同的时候也不愿意签过分严苛的合同,宁愿敝帚自珍,也不愿意主动让利,先赚上一波人气再说,所以才导致作品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状态。
平台倒也没有针对她,但是它们掌控了大多数的信息渠道,足以保证人气被引流到自己乐意培育的作品上面。
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见得知道这部原作是个什么水平。对于许多平台来说,他们可能本身也并不需要了解这一点,毕竟许多平台更多把这些小说当做商品而非文学。
更不用说在这位作者开始创作的时候,当时营销已经占据了这个行业的主要流行。许多作者都开始意识到自主宣传的好处,或者主动或者被迫地开始经营自己的工作账号,粉丝群,宣传渠道等等。
跟不上时代的肯定只能被淘汰。
如果殷怜不去挖掘的话,可能这部作品也就随着时间和其它冷门作品一起被埋藏在网站的数据库里,直到有一天在某次数据清理之中,彻底消失不见。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另外一个人慧眼识珠,从旧纸堆之中扒出这么一颗遗珠,然后设法令它重见天日。
所以殷怜联系作者的时候,对方其实挺意外的。经过一番私下的交流,作者同意了殷怜这边的提议,殷怜才让人联系的网站。
网站方面一开始狮子大开口,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协商时,网站又开始向殷怜手下的人推销其他人的作品,声称是版权定价较低。殷怜这边便要求和作者本人进行协商,平台推三阻四了一段时间之后,殷怜的手下以日后的合作为饵,到底争取到了一次三方会谈。
后来的过程就比较顺利了。
这也是因为最近几年整个行业都比较低迷,导致版权交易市场行情下跌,不少平台都迫切需要新的合作项目的关系。
如果是在早期的版权大热期,平台绝对不会如此轻易松口,殷怜可是有过亲身体验的。
第一本原作公布之后就爆火,远远超出了原平台的预料,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小说在平台发了好几年都一直没什么水花,谁能想到换了这么一个渠道就立刻爆炸,许多相关行业甚至都已经开始分析其中的数据原理,有认为是节目引流的,也有认为是时机合适的。
不过殷怜知道,只是因为原作确实质量过硬而已。之前不火,不是因为小说没有火的潜质,而是如今的市场本身有些畸形了。
但她也不会向人解释,时间自然会教会这个市场——为什么正确的事情才是有利的。
复赛的规则已经公布,大体是要求每一个选手自由从这一部原作之中选择一个人物和一段剧情,然后选择适合作为搭配的造型,允许对于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编,把它改写成适合作为剧本的形式,但是不能太过偏离剧本。
然后节目组会根据他们选择的内容为他们进行分组,可以合作又或者彼此互相配合拍摄一段比赛视频,作为参赛作品进行评选。
这个消息一出,全网都炸了。
第 738 章 738[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