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东江镇这边,新募的东江军人数众多,新兵营中所需的老兵数量也是激增,没法将大量兵力分散在各个聚落做守卫工作,因此吕涣真将训练百姓以做自保的事宜安排了下去。
平虏矿和铁山屯这两个在陆上的聚落,是最有防卫需求的。因此东江军今后将在这两个聚落中每处常驻一个十人小队,这十人小队除了负责最基本的保卫工作外,还要组织百姓们在闲时进行操练,以防备任何可能的危险。
而对于平虏矿的兵器作坊来说,长枪是最容易生产的兵器之一了。耗铁少又容易制造。因此兵器作坊每个月能造出几百根合格长枪来。东江军对于长枪的消耗量没有那么大,吕涣真便将多余的长枪全部划给了各个聚落用以操练和自保。
虽说东江军只操练丁壮们如何使用长枪,可是他们私下里练习别种兵器,也是不被禁止的。在这胡汉杂处、民风剽悍的辽东,有不少辽民们是有家传技艺傍身的,会使用弓箭、梭镖、镗钯、刀牌、飞石甚至手搏技艺的大有人在。
为此,在众将士的建议下,东江镇总兵衙门为这些乡勇们特地设计了考校制度。每三个月,在常驻的东江军小队换防之时,举行考校大会。考校以比武为主,设有枪矛、刀牌、单刀、杂家、手搏、步射六科。每科取前五名优胜者,为当地民兵甲长,有组织操练之责,每月还给发五两银子的补贴。
其实这考校大会,选拔甲长的意义倒是其次,吕涣真设立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东江镇举办一个类似于运动会的项目,以促进百姓团结,培养尚武之风。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从重文抑武的宋代开始,汉人们便逐渐失去了汉唐的尚武精神,变得逐渐固步自封、保守古板起来,以至于终于在崖山海战被异族打断了脊梁骨。明太祖、成祖两位皇帝,武功赫赫,隐隐有恢复汉唐的气象,却让那英宗皇帝在土木堡送掉了整个武勋集团,大明彻底沦为了文官朝廷。
吕涣真对那商鞅的“尚公战、怯私斗”的主张一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对自己人温顺如羊的老百姓,是不可能在面对外敌时就能露出獠牙的。这三月一次的考校大会,给了普通百姓们一个通过武勇改变自己生活质量的机会。吕涣真希望能通过此举,让尚武之风在东江镇盛行起来。
女真人有围猎,东江镇的百姓们有考校,这些都是保持勇武的好手段。若是真有一天,鞑子举大兵来犯,那么这些身有勇武的百姓们,拿起武器来就是现成的好兵。
武将们自然是十分欢迎这种比武了。军中武艺讲究的是堂堂之阵,一齐进退,极少有像民间武艺那样左蹦右跳、闪转腾挪的。军中的武艺十分易学且实用,但是自然就没什么观赏性,东江军军中考校,从不会有那种一对一捉对比武的科目。
如今乡勇的考校大会全都是一对一的比武,令孔有德、耿仲明这种武人大呼过瘾,恨不得明天就办,他们好去瞧个新鲜,瞧个痛快。
可是许缨的民政厅这边却提醒吕涣真,办个这样大型的考校大会,耗费钱粮不说,肯定会吸引大批丁壮乡勇们抱着试试看、搏一搏的心态来参加。到时候一旦报名参加的人多了,考校大会得几天几夜才能进行的完?又需要花多少人力物力来组织?
对于这一点,吕涣真提出解决方法是:制造准入门槛。要报名考校大会,必须要交三钱银子的报名费。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笔不大也不小的开销,既没有昂贵到交不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掏出来的
这一笔报名费,便能将那些抱着碰碰运气心态的参加者过滤掉。三钱银子可不是个小开销,若非有信心取得优胜者,是不会轻易掏出这个钱来参加参加的。
除了报名费以
一百七十九 尚武之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