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三十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2/2页]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亲身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他看到百姓为了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家中青壮劳力被征走,田园荒芜,老弱病残无人照料。
      村落里处处弥漫着悲伤与绝望的气息,原本安宁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摧毁,那摧毁如狂风暴雨,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席卷而去。
      那段时间,杜甫结识了当地一位名叫李贤的文人。
      一次诗会上,高堂之上,文人雅士们齐聚一堂,案几上摆满了美酒佳肴,酒香与墨香相互交融。
      众人纷纷吟诗赋词,气氛热烈。
      一位年轻文人起身吟诵道:“圣朝威武镇四方,将士奋勇保家邦。”赢得一片喝彩。
      杜甫却眉头微皱,起身说道:“如今百姓身处水火,饿殍遍野,流离失所,我等文人,怎能只颂太平,而无视这世间疾苦?”
      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哗然,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面露不悦,一场关于文学与社会责任的激烈讨论就此展开。
      李贤对杜甫的才学极为钦佩,此后两人常聚在一起谈论时局。
      某天,两人在李贤家中相聚。
      庭院中,花草繁茂,石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
      李贤为杜甫斟上一杯茶,茶香袅袅升腾,说道:“杜兄,如今百姓深陷水火,我们虽无力扭转乾坤,但能以笔为刃,记录下这世间苦难,也算是为苍生做些实事。”
      杜甫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点头:“李兄所言极是,我也正有此意。这些日子所见所闻,让我痛心疾首,我定要用诗歌,将百姓的苦难公之于众。”
      两人的交流更加坚定了杜甫创作“三吏”“三别”的决心,那决心如钢铁般坚硬,在交流中愈发坚定。
      怀着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忧虑,在那昏暗的灯光下,杜甫独自坐在那张破旧的桌前,桌上堆满了书籍和纸张,笔墨随意摆放着。
      他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华州的点点滴滴,那些与百姓相处的画面如走马灯般一一闪现。
      创作“三吏”“三别”时,他的心境犹如置身于狂风暴雨的大海之中,汹涌澎湃,难以平静。
      创作《新安吏》前夕,杜甫于城郊亲眼目睹一群少年被征入伍。
      那是一个阴霾密布的清晨,天色暗沉得仿若一块沉甸甸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
      少年们身着破旧衣衫,身形单薄,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却被迫告别家乡与亲人。
      他们的眼中满是恐惧与迷茫,紧紧攥着衣角,手指因用力而泛白。
      亲人们围在四周,哭声、叮嘱声交织成一曲悲痛的离歌。
      一位母亲紧紧抱住自己的儿子,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奔涌而出,浸湿了少年的肩头,她的嘴唇颤抖着,反复念叨:“儿啊,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杜甫的心,他站在一旁,望着这悲惨的场景,眼眶泛红,拳头紧握,指甲嵌入掌心却浑然不觉。
      回到家中,他独坐窗前,久久凝视着窗外的夜色,脑海中不断回响着那些少年和亲人的哭声。
      终于,他缓缓提起笔,蘸满墨汁,在泛黄的纸张上落下第一笔,心中的悲愤与无奈顺着笔尖流淌,化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般饱含血泪的诗句。喜欢泪湿红尘请大家收藏:

第四百三十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