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1/2页]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见月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