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档案解锁 某篇论文[1/2页]

囚笼里的休者 透明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在想必大家都对休者有了大概的印象了,很神奇是不是?
      但如果我说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话呢?(导师批注:你写的是论文不是小说,不需要你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段删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线粒体异源说”。(导师:那个叫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你为了降重都开始自己造专有名词了吗?)
      简单来说就是在遥远的过去,细胞内的线粒体并不是细胞器而是一种能有氧呼吸的微生物。
      只不过在与真核细胞祖先互利共生的时候,逐渐丧失其他其他生命基本功能,只保留了有氧呼吸能力。(导师:你这个是给老师看的毕设,不是写给科普杂志的投稿,你想水字数想疯了吧?)
      既然如此,我们能否仿造线粒体,从而制造一种人造细胞器。
      就像在外太空发射人造卫星,从而达到造福人类的效果一样。
      我们也可以在细胞中放置人造细胞器,从而造福全人类。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这个人造细胞器不能与正常细胞本身已有功能相重复。
      因为那样则有可能会导致人类成为下一个“线粒体”。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或许还有争议,但进化的本质是生物为适应环境所做出的改变。
      它应该是拉马克和达尔文学说结合起来的——“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就好比智人时期所覆盖全身的毛发,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好生存优势。
      无论是何种环境,多毛是比少毛更能适应环境的。
      但是现如今的人类体毛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毛发普遍偏少。
      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唯一能解释这个的只有拉马克的“用进废退。”
      打个比方:负责进化的基因就好像经历过饥荒的公公婆婆。
      为了以备下一场“进化饥荒”的不时之需,“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从“日常开支”中节省出来一点“能量”藏在角落里,只有在真正饥荒来临之际才舍得打开这个“进化储存罐”。
      并且这“公公婆婆”还会努力的把这个“优良传统”尽职尽责的遗传给下一代,用以“家族延续”。(导师:我理解你想水字数的心情,但能不能麻烦你,别拿我和答辩老师当三岁小毛孩啊。)
      现代的近视六百度以上会有遗传倾向,也可以佐证这个论点。
      因为基因认为视力差

档案解锁 某篇论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