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0章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2页]

加入历史聊天群,古人们心态全崩 不嗦米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贵戚女一人抵扣一百锭银子。
      所谓帝姬就是公主,王妃是皇帝的儿媳,宗姬是诸王子之女(郡主),族姬是皇族女子(县主)……
      不可思议的时候,宋钦宗居然很快在上面画押同意了。
      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开封府不仅照办,而且《开封府状》还保存了这耻辱的见证。
      那是一份详细的帐单,帐单上各类妇女的价码与金人所开列的完全相同。
      只是将“贵戚女”改成了“良家女”。
      这也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受害的女性范围更广。
      《开封府状》记载:
      当时已有女俘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五名,其中帝姬二十一人。
      如果按徽宗共生女儿26人来计算。
      其中早夭4人,最小的福帝姬(1岁)北行时下落不明。
      其余帝姬则一网打尽了!
      从汴京被攻破到徽钦二帝被迫北行,其间女俘死亡不计其数。
      《南征录汇》记载:
      二十日,信王妇自尽于青城寨,各寨妇女死亡相继。
      二十四日,仪福帝姬(按:17岁)病,令归寿圣院,随后死亡。
      二十五日,仁福帝姬(按:16岁)薨于刘家寺。
      二十八日,贤福帝姬(按:16岁)薨于刘家寺。
      徽钦二帝以及金国抓获的宋人分七批押往金国,这一路上的惨状不用细说大家也都清楚。
      根据记载:第一批“妇女三千四百余人”,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
      一个月内死了近一半,其中的悲惨,不在赘述!
      后来,当翰离不将邢氏交给盖天大王后,盖天大王便将邢氏强奸。
      南宋皇帝赵构,将生母韦贤妃和嫡妻邢氏,分别册立为皇太后和皇后的消息应该在她们被押送到会宁之前就已经传到了金太宗耳朵里。
      到达会宁后,金太宗令韦太后和邢皇后这两位南宋王朝最尊贵的女人一同为他侍寝。
      次日,中原民族几千年来最耻辱的场景——献俘大典,在金国的太庙前开始了!!!
      除了徽钦二帝二后稍有点尊严外,其他所有被俘人员一律“肉袒”。
      邢皇后也逃脱不了在异族男人众目睽睽下袒胸露乳的厄运。
      献俘礼结束后,韦太后、邢皇后连同其他宫嫔、公主共三百多人一同被遣送到“浣衣院”。
      从字面看,浣衣院好像是洗衣服的机构,其实不然。
      从与邢氏同入浣衣院的朱风英、赵??帧安⒚尚矣?崩纯矗?揭略菏导噬鲜枪┙鸸?实巯?驳某∷??簿褪腔实圩ㄓ眉嗽骸
      邢皇后和柔福帝姬也曾被金太宗一起召去侍寝。
      后来宋徽宗病逝后,宋钦宗曾请求金人好好安葬自己的父亲。
      但金人却说:“此间无葬埋事。凡死者必火烧其尸,及半,即弃之州北石坑中。由是此水可以作灯也。”
      虽然宋徽宗尸体不一定被金人点了天灯,但金朝确实没有土葬的习俗。
      所以宋徽宗应该是按照金人的风俗,死后被火化,然后用木杖击打未碎骨殖埋到土里。
      赵匡胤:“@赵司,这些,都是真的吗?”
      赵司:“史料记载!”
      女真,女真,女真啊,赵匡胤在心中嘶吼着!
      此处不报,何以为人!
      于此同时,帝王们也相继反应了过来。
      虽然时代不同,但那可都是他们中原的百姓,后世的子民。
      为大帝者,目光长远!
      在想明白其中的原委之后,众帝王再一次坚定了将北方土地彻底纳入自己版图的决心!
      嬴政:“@赵司,请,务必,一定,把金国在地图上仔细的标注出来!”
      赵匡胤:“@赵司,一定一定一定要帮我标准出来!”
      哪怕不在同一个时空,人们依旧能清清楚楚的感受的到赵匡胤这句话里面浓烈的恨意,汹涌的杀意!
      赵匡胤这个时候心中急迫万分,因为按照赵司的描述他能活的日子,不多了!
      对于赵司告诉自己这件事,赵匡胤不但没有一点点怪罪赵司的意思,反而还有那么一丝丝的感谢。
      知耻而后勇!
      想来这就是赵司的目的吧!
      这个时候,赵匡胤能清晰的感受到心中那口沸腾的热血。
      赵匡胤:“@赵司,这下应该没什么说的了吧?”
      在离开御药房之际,赵匡胤随口了问了一句。
      他这会儿就要去着手开始准备他的计划之中的事情!
      而且,万幸的是他手中还握着大宋的这只百战雄狮。
      时不我待啊!
      嬴政的话也提醒了他。
      在赵匡胤看来,有那个地图相助那事情一定会简单许多。
      赵司:“@赵匡胤,其实吧,还有?”
      赵匡胤:“还有?”

第110章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