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孙十万看了都会笑话自己啊!
他这个弟弟,简直就是一手养大了一支白眼狼,不管任何时候都一心想着要咬大宋一口,而且还真狠狠的咬了一大口。
他可以想象那支守军的英勇,他更清楚城破屠城之时百姓的绝望。
呼呼呼!
这叫他怎么能气得过!
不是白眼狼么!
行啊!
我特么这会儿还活着呢,看我扎不扎死你就完了!
“来人来人来人!”
“火速传李继勋和杨信入宫!”
赵匡胤不停在内心呼喊着:待他的大军休整完毕,他立刻就去铲平交趾!
犹如一滩烂泥化在地上的赵光义已经彻彻底底的傻了!
他不就是问了一个问题吗?
为什么事情变成了这样?
又是被拍,又是被摔!
他心里这个苦啊!
赵匡胤:“@赵司,我是真心有些疑惑,后世的军队战力怎么会变成这样!”
“您能不能教教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赵司被赵匡胤彻底的震撼到了!
这可是赵匡胤啊!
是一手开创了大宋朝的宋祖啊!
这会儿居然放下了身段来向他这样一个后世的吊丝请教。
而且,还用的是尊称!
赵司:“这件事,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是你一手造成的!”
果然!
一看这话,赵匡胤顿时就打起了精神,之前他心里就有过一个大胆的猜想。
这会早点发现,就能更早的解决这个问题。
赵匡胤:“是因为我收回兵权的原因吗?”
要知道宋朝的军队分为两种:一种是称为“禁军”的国防军,一种是称为“厢军”的地方团队。
地方团队战力很低,而且分散在各地,维持地方治安。
国防军则是精锐,全部都集中在首都开封。
若遇战事,即由中央临时委派一位文职人员来担任统帅,率领出征。
负责实际作战的将领,也处于临时委派。
战争结束的时候,统帅把军权交出来,将领则调往别的地方,士兵则返回自己的营区。
这就是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后开创出来的调将指挥制。
赵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
的确如赵司所言,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说宋朝的灭亡是赵匡胤埋下的祸根。
他为了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可是,太过绝对的话在很多时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这还不是全部?
赵匡胤有些不敢相信!
难道还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亦或是说他根本就没注意到的?
赵司: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传说。”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
“其诫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赵匡胤,您这下明白了吧?”
赵匡胤:???
我明白啥?
第102章 调将指挥制,不杀士大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