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路过一个巷口时,卖茶水的铺子旁围了一圈的小孩,那几个孩童围在一起嬉戏打闹,有的手里拿着糖画,有的拿着糖葫芦,为这除夕夜添了几分欢声笑语。
“能看到百姓欢颜,吾心甚慰。”
他的目光落在那几个孩童身上,在灯火的映照下,他的眼眸似乎泛着淡淡的光亮。
李舒宁看了一眼他的侧脸,没有附和也没有说其他的话。
她只是笑了笑。
谁知那几个孩童不知何时开始唱起了歌谣。
若是普通的歌谣也就罢了,偏偏是最近在京城最为流行的那首。
她是知道这首歌谣的,所以知道他们会唱什么。
“渭水不洗,口赋起;健儿无粮,百姓饥;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
从听到第一句开始,李舒宁就扯了扯他的袖子:“不如我们回宫吧?我也逛累了,想回去了,阿姐陪你一起回去,夜里陪你一块守岁好不好?我们有好几年都未曾一起守岁了。”
李疏云的面色却有些晦暗,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只是面色沉沉的看着那几个懵懂无知的孩童。
李舒宁一面不停的和李疏云说话,一面试图拉着他离开,只是他从听清几个字的时候便沉下了脸,似乎是想站在那里听完全部似的。
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直到那一句——
“除清流,重阉宦,降天谴,亡昭阳!”
他手中的东西全被扔在了地上,零零散散洒落了一地,他脸色阴沉的看着那处的孩童,似乎是想上前去。
李舒宁的心中咯噔一下,连忙挡在了他的面前,她死死的拉住了他的手臂:“淡月,这都是愚昧无知的刁民们编排出来的,实在不堪入耳,那几个小孩子大概也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
小孩子不过是有样学样,大概连唱的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但传出这歌谣的人却是居心叵测,大逆不道的。
这歌谣的前面的几句都是在唱大襄的现状,那句“亡昭阳”更是直接触了李疏云的逆鳞。
昭阳是他的年号。
他就是昭阳帝。
传出这样的歌谣,无异于造反!
李疏云低低的笑了一声,那笑声满是嘲讽。
“阿姐早就听过了,对不对?”
他直勾勾的盯着她看,仿佛想将她内心的想法一眼洞穿。
若不是她早就听过,为什么他们刚开始唱,她就反应如此迅速的要拉他走?
李舒宁莫名觉得他笑得悲凉又有些可怜。
她不知想了些什么,抬着头看着他,轻声叫了一声:“淡月……”
她除了叫他一声淡月,也说不出别的话了。
她的确听过这首歌谣,这歌谣是在冯清死后不久,从民间传出来的。
原本离皇上最近的京城百姓就对朝廷积怨已久,这次大概是因为冯清的死而对上面更加失望了。
灯火之下,李疏云站在她的对面,清瘦的身形看起来有些孤寂。
李舒宁看着他这副样子,在心中酝酿了许久措辞,正欲开口,他却忽然又笑了。
“走吧。”
李舒宁一时反应不过来。
却又听见他说道:“阿姐不是答应要陪我守岁吗?咱们回去吧,我想回去了。”
仿佛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他笑得自然又平静,说起了守岁的事。
李舒宁将她刚才说不出口的虚假的安慰咽了下去,安静地点了点头,跟他一起走上了回去的路。
他愿意粉饰太平,便装出太平样子给他看吧。
幸好刚才那段路并没有什么人,那几个小孩子又玩得专注,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异常举动。
一路沉默。
回宫之后,李舒宁寻了个借口独自来到偏殿,便连忙叫出自己的影卫,分出一些人来派去保护那几个小孩。
他们当着李疏云的面唱那样的歌谣,保不齐会被盯上,为了以防万一,她须得护着他们的安全。
后来派去保护那几个孩童的影卫果然回报,说他们遇到了暗杀,似乎是东厂的人,幸好他们一直守着,那几个小孩才免遭遇难。
听到这个消息时,李舒宁既觉得在她意料之中,又觉得有些许怅然。
他真的对那几个懵懂无知的孩童下了手。在此之后,他大概还会让东厂的人彻查这首歌谣的来源。
……京城的暗处,又要刮起一场腥风血雨了。
想到这里,李舒宁的心中微微涩然。
淡月小时候,明明不是这样的。
当初她能还政于朝,有一部分原因是父皇的遗愿,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她当时的确认为李疏云能够当好这个皇帝。
记忆一时被拉的很远,李舒宁不由得回想起自己印象里的李疏云。
——幼时的他,其实并不缺宽厚和仁爱。
她记得,有次他们溜出宫玩的时候恰逢大雨,于是二人便跑进了一家破败的寺庙躲雨,没想到那间寺庙里除了他们,还有几个饿死的乞丐。
那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两人都被吓得不轻,回去以后好几夜都没睡好,接连做了几天的噩梦。
这件事,给年幼的他们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时至今日,李舒宁依然能记得他派人将那几个乞丐下葬时说出的话。
他那时的语气悲悯而又坚定:
“待我登基之后,我必当竭尽所能,让天下再无饿死之殍,再无冻死之骨。”
小小的少年,似乎已然对自己肩负的职责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对子民的关爱,似乎并不比她少。
他说这话时的神情还历历在目,却不知怎的,忽然长成了如今的样子。
曾经,她是真的认为李疏云能够做好这一切的,所以她才强行扑灭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燃起来的野心,将大襄交付到他手中。
……其实也令人唏嘘。
当初的那个小少年,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变成现在这样。
他走着走着,不知怎的就忘记了当初的心愿。
第63章 六十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