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三章 商榷事宜,据为己有[1/2页]

在下贾琬,表字重光 云先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看见八仙桌上放着笔墨纸砚,在征得薛宝钗的同意后,贾琬信步上前,落笔写下“晶莹雪”三个大字。
      既然已经见了面,那就没有必要再躲着了,对于薛宝钗而言,贾琬是需要避讳不见的外男,更是需要出面招待的合伙人,他也如传闻般克己复礼,和自己交谈时不仅不会直视自己,还始终跟自己保持着合适的距离,说话有礼,举止有节,容貌出众,气质超群,确实会让人难以抑制的对他产生强烈的好感,怪不得户部尚书会邀请他赴宴,承宣布政使与他通信,知府大人和县令老爷对他青睐有加,真是闻名不如见面。
      贾琬写完后便退到了一边,薛宝钗用一双纤纤玉手捧着墨香四溢的宣纸,细细欣赏一番,果然是字如其人,由衷的赞叹道:“您的字可真好看,名字起的也好听,意境优美且深远。”
      “薛小姐,你我乃是同龄人,彼此之间就不必用敬称了,这是方子和工具的图纸,都很详细,请三位过目。”
      莺儿双手接过贾琬递来的方子,再转交给薛宝钗,贾琬继续道:“我们双方各出五千两银子做为启动资金,用于修建作坊、招聘工人、购买原材料,我建议先在应天建一个小作坊,卖三个月以观成效,如果真的能做,那我们就扩大规模,尽快占领细糖的市场,到京城后再建一个大作坊,应天的作坊负责为南直隶六省供货,京城的作坊负责为北直隶六省供货,等稳定下来后就进一步在各府、散州、直隶州各开设一家专门售卖晶莹雪的商铺,商铺的大小因地制宜,拿本省来举例,像苏、杭、扬等人口大府就开一家大一点的商铺,像泰、湖、常等人口小府就开一家小一点的商铺,通过陆路或者水路将出厂的晶莹雪运送到各商铺,再由各商铺销售。”
      贾琬喝了一口温茶,润了润干涸的喉咙,与认真倾听,不时点头的薛宝钗对视一眼,接着侃侃而谈:“至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府、散州、直隶州,例如北直隶治下的平安州、麟州府、榆林府,就暂时不考虑开设店铺了,它们远离京城,来回的运费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要是将这笔开销平摊在晶莹雪中,势必会造成各地晶莹雪的价格不一致,那样对我们产品的形象不利,不过待晶莹雪的名声彻底打响后,我相信肯定会有人不远千里主动登门求购的,届时我们顺水推舟,在每个省都建一个作坊。”
      话匣子一旦打开便如同高山滚石,再想戛然而止就不太可能了,贾琬舒了一口气,准备将自己多日以来的构思和盘托出,许是听的太入神,薛宝钗坐到了贾琬旁边的椅子上,胳膊肘放在茶几上,手心撑着下巴,呆呆的看着他,薛姨妈干咳两声,她猛然清醒过来,粉面微微泛红,起身在贾琬对面坐下。
      “当然,上述之言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究竟是赚还是赔,必须要投入市场后才能知道,如果入不敷出,那我们便及时止损,暂停合作,双方各赔两千两银子也很公平,贵家乃是金陵省乃至南直隶都排得上号的富商,区区五千两的损失想必是微不足道的。”
      “贾公子的想法十分客观和全面,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哥哥,你从明天开始就可以为作坊选址了,再去招聘糖工,人数暂定为一百人,要老实本分,有家有口的本地人,后续不够再招,原材料让福叔去办,我们争取本月底就让首批晶莹雪出现在世人的视线中。”
      薛宝钗像大将军一样发号着施令,薛蟠喜笑颜开的大声应下,拍着胸口保证一定完成任务,薛宝钗看向嘴角微微上扬的贾琬,柔声道:“贾公子,还要麻烦你这几天抽空当面给糖工们演示几遍制作晶莹雪的步骤,好让他们能更快的上手,我知道你在忙着备战三个月后的乡试,除了这件事,剩下的事都让家兄和福叔去操办,不用你费心,我和娘亲会全程居中调度的,你安心做学问就好,我们若是碰到什么事,也会第一时间派人上门告知你,请你拿主意。”
      “好,先把作坊建好再招聘糖工,到时我会手把手教会他们制糖的工艺,我还有两个想法和一个请求,先说想法吧,第一,方糖用红木盒装,走高端路线,白砂糖散装称重,走中端路线,二者均可称为晶莹雪,区别是前者适合当做礼品,后者方便日常食用。”
      薛姨妈问道:“琬哥儿,它们俩的价格就差在红木盒子上吗?”
      贾瑜解释道:“不全是,方糖的制作工艺要比白砂糖难一点,它更容易溶解于水,口感也会更细腻和醇厚一些,您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可以在方糖中加入香草、薄荷、肉桂,让它的味道更丰富,顾客们也有选择的余地。”
      “公子所言甚是,一个味总有一天会吃烦的,第二个想法是什么?”薛宝钗很是意外,眼前这位俊俏到不像话的合伙人不但学问做得好,还深谙经商之道,父亲很早就开始教自己经商,伦做生意自己也算是小有心得,没想到今天听他一席话,竟大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第二个,当首批晶莹雪出厂时,我们先准备一千盒方糖,对了,红木盒上的图案不固定,花鸟鱼虫,山水田园都行,重点是要精致好看,这事交给我去办,我认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木匠,我今天带来的红木盒就是出自他手,他的铺子不小,有学徒二十余人,应该能成为方糖包装盒的指定供应商,我回去后就去找他先预订一千只红木盒,咳咳咳,言归正传,我会写一首美人词随机放在某一盒当中,谁得到就算是我写给她的,但绝没有示爱的意思,我相信此举能有助于提高晶莹雪的名气。”
      男才女貌是一个奉行了近两千年的真理,只不过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后世才演变成了“男财女貌”,而在当下这个文风盛行的时代,男人只要有才华,比如写得一手好诗好词,那他就能混得风生水起,不说大富大贵吧,但衣食无忧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诗词歌赋的性质与后世的流行歌曲很相似,你很难想象一位大诗人,大词人背后会有多少狂热粉丝,他们走到哪儿都是坐上宾(军营除外),一首好的诗词会受到热烈追捧,原稿号能卖个好价钱,就像是娱乐明星们的亲笔签名。
      就拿周敦儒来说,他家是江南传承了数百年的世家大族,祖上曾经出过两位在世时官居一品的大人物,他父亲官至顺天府尹,他本人又是榜眼出身,比杨继之还要高傲,多少还有点自负,为官几十年是做了不少的实事,但也得罪了不少人,朝野上下到处都是巴不得他早点死的仇敌,在上次那场波及甚广的大党争中,一败涂地的他将心里所有的愤懑、不甘、怨气全写在了一首诗中,含沙射影的说元嘉帝识人不明。
      政敌们逮到机会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落井下石,拼了命的上奏弹劾他目无君父,口出大不敬之言,元嘉帝那段时间的心情因为太子的病情日益严重而非常不好,听完他写的诗后自然是暴跳如雷,当即就要剥夺他的官位,但元嘉帝最终还是忍住了,下旨让他去应天府赴任户部尚书(正二品),他原先是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这次调任看似是升了半级,实则是明升暗降,相当于是一脚把他踢出了权利的核心。
      诽谤君主是掉脑袋的大罪,要是换作其他官员,现在坟头草估计都长出来了,可周敦儒现在却活的好好的,元嘉帝之所以不杀他,除了他是太上皇留下来的老臣,他还是国朝文坛中的大师级人物,若是一刀把他砍了,那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酸生腐儒必会跳出来为他鸣不平,人家又不是指名道姓的骂您,况且就算是真的骂了,也只是委婉含蓄的批评您“识人不明”,而不是明目张胆的指责您“有眼无珠”,这都有必要痛下杀手?您以虚怀若谷的明君自居,您这不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吗?
      可周敦儒为何能被那么多文人士子爱戴、推崇、拥护?美人词写的极好是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诗词歌赋写得好在紧要关头还能发挥出救命的作用。
      而那个和他一起在元嘉帝面前唾沫星子满天飞的同僚就没有他这么好的运气了,那倒霉蛋的文采太过平庸,在国朝文坛中也没地位可言,不被喜欢声色犬马和诗词歌赋的元嘉帝所欣赏,下场显而易见,周敦儒官升半级,到应天府养老去了,而他却连贬十二级,从堂堂正四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变成了不入流的驿丞,到江西省大山深处的某个驿站面壁思过去了,不可谓不悲惨。
      综上所述,贾琬之前就有想过,要是自己像柳三变那样到四五十岁还是屡试不中,那他就放弃科举入仕这条路,去做一个终日混迹于烟花柳巷,勾栏瓦肆之地的风流才子,反正这个时空没有李白、苏轼、李煜、姜夔、大小晏、柳永、秦观、李清照、元好问、辛弃疾、周

第十三章 商榷事宜,据为己有[1/2页]